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朝堂的风向,一直是由大人物决定的,而大多数官员,也都是看着大佬们的脸色做事。

西北战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除去一些目光短浅的,大部分都是主战和主和两种态度。

这些天一直争论,也是因为卢何还有太后没有表态,众人才会纷纷发表意见。

而今天的朝会上,太后和卢何一致决定议和,只是条件换成了和亲。

很多官员认真思考了一下,排除脸面问题,其实这事是有可能成的。

为什么?正如温言所说,凉州快被吐蕃搬空了。

游牧民族对于地盘的思想和唐人不太一样,在他们看来,土地没有人重要,而经过这场战事,吐蕃也需要暂时的休整。

当初吐蕃想迎娶长公主,一方面是停战的添头,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麻痹大唐。

而且吐蕃也成功了,打了大唐一个措手不及,甚至在开战之后还装作无事发生想把李子卿骗过去。

如今陇右全归吐蕃,凉州也已经失陷,如果大唐提出议和,用长公主换回,吐蕃是很有可能欣然接受的。

毕竟大唐还是这么个大国,真玩起命来吐蕃也犯怵。

所以当今天太后和卢何提出这个意见后,大部分官员在思考后都觉得这是可以接受的。

不要把官员想的多么伟光正,大部分官员和皇帝的关系其实很简单--你给我发工资,我给你打工。

听起来就像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只是这个老板的权力有些大,某些时候可以选择不给你工资,甚至还可以要你的命。

但基本的道理还是相通的,除了某些真的有理想的官员外,大部分官员都是墙头草,谁权力大跟谁走。

如今太后就是大老板,大老板说议和,那大家就要么赞同要么沉默就好了。

但李子卿站了出来,又一次煽动起了主战派的情绪,更是占了大义,对他们发出了灵魂拷问,问他们怕不怕以后国力越发衰弱,怕失了民心大唐要亡。

大部分官员其实是想翻个白眼的,他们怕个屁。

卢何和太后,尤其太后背后还站着个岑公公,这三个人就可以决定所有事了,关他们屁事。

不过温言的入场就有点耐人寻味了,如果大部分官员没记错,从温言当上侍中两年一来,还是第一次和卢何发生正面的政见冲突。

众人的印象里,温言人如其名,说话慢吞吞,做事挺认真,简直是个老好人。

所以在温言慢慢说完一番话后,众人都有些惊呆了。

长公主说议和者该杀,还可能是情绪激荡下不记得是太后的意思。

但温言这可是直接冲着卢何去的,勿谓言之不预也这种话都说出来了。

卢何也有些发怔,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愤怒和不解:凭你也敢顶撞我?

他咳了两声,声音有些低:“温侍中,慎言。”

温言神情没有什么变化:“本官言尽于此,门下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议和一事,门下省绝不通过。”

百官哗然,李子卿也愣住了。

她刚才那么努力,也就是想给自己创造点生机,结果说那么多话,还没大佬一句话来的管用。

大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门下省负责审议,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是行政官署,管着六部,这便是大唐的最高行政体系。

其中中书令卢何地位最高,门下省温言这两年都老老实实,只是看也不看折子就批了,尚书省是实际上办事的。

然后现在温言站起来脖子一梗:对不起,你们决议归你们决议,老子今天就是不批这折子。

这就是耍流氓了。

不过李子卿也有些深深的疑惑:温言为什么要帮自己?

但还没容她多想,太后的声音终于是传了出来:

“既然三省意见不同,此事就先放下,政事堂再议。”

珠帘摇响,垂帘听政的太后走了出来。

她没去看行礼的百官,而是深深的看了一眼李子卿,一旁的岑公公搀着她转身走远:

“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