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魏宫莲 > 第12章 三国官渡之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里按照时间先后,简单介绍一下,三国时期的四次大型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

先说官渡之战。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延津县僧固),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话说,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到了王朝末年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割据势力为争权夺利,互相兼并,而连年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

冀州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

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后期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已经成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特别是袁绍的统治核心——冀州。

在汉末三国时期,“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

吕布(?~199年2月7日),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人。东汉末年名将、东汉末年群雄之一。

吕布因为骁武在并州任职,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时在河内驻扎、任命吕布为主簿。杀死丁原后,成为董卓的义子,授中郎将。

受到董卓猜疑,在司徒王允唆使下,诛杀董卓,迁奋武将军、仪同三司,进封温侯。旋即被董卓旧部击败,便逃离长安。先投袁术,被袁术拒绝。改投袁绍,被袁绍猜忌。于是去依附张杨。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吕布趁曹操攻打陶谦时与陈宫等联络而进入兖州,占据濮阳,与曹操血战两年,曾使曹操数战不利,但最终被曹操击败转而去依附徐州刘备。

又趁刘备与袁术作战时袭取了徐州,与刘备时而和好,时而相互攻伐。期间,以辕门射戟化解刘备与纪灵的争斗。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遣将击败刘备与夏侯惇后,曹操亲自出马征讨吕布,水淹下邳。吕布被部下叛变,于十二月癸酉(公元199年2月7日)城破被俘,被处死。

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吕布所用的实战武器为矛。

在《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吕布多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其武器也被虚构为方天画戟。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张杨旧部眭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六月,袁术病死。

四世三公袁氏家族,汉末名门,袁术和袁绍是兄弟。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

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众奔九江,割据扬州。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称帝,建号仲氏,但未被普遍承认。

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元气大伤,后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呕血而死。

据说,袁术众叛亲离,想过投靠兄弟袁绍。袁绍答应了,但被曹操所阻。

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199年,是曹操与袁绍之间必然会爆发的一场战争。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

袁曹双方沿着黄河一线交战,其目的就是为了争夺中原及北方的霸权。

面对袁绍,曹操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

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

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

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此战,双方都很重视,到处派遣使者拉拢政权同盟。袁绍遣使招降兖州、豫州诸郡。

刘表则响应了袁绍攻曹的号召,派人策动诸州郡反曹,而阳安都尉李通则拒绝了袁绍、刘表的反曹号召。

除了阳安之外,豫州的其余诸郡大多响应袁绍的号召。

关中诸将表示中立,既不助袁,也不助曹。

十一月,南阳的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被拜为扬武将军。自此,曹操的四方暂时安定,也就能够最大限度集中兵力与袁绍一战。

袁曹两家的决战,一触即发。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欲诛杀曹操,但事泄,被曹操夷灭三族。

衣带诏,是指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东汉汉献帝时,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与汉献帝发生矛盾。

汉献帝欲除曹操,因无实权且宫中曹操耳目众多,只得以衣带诏方式交于国舅董承密谋举事。事泄,董承等人尽皆伏诛。

曹操想到了刘备,刘皇叔,命人前去。收到风声的刘备,率部跑了。

刘备投靠袁绍。

袁绍遂奉诏讨伐曹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公开发布。

檄文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i wén,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出自《汉书·朱博传》:“合下书佐入,博口占檄文。”

檄文,一开始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文书。到了这时候,东汉蔡伦已经改进造纸术。还有印刷术。

北宋毕昇是改进印刷术,发明活字印刷术,能够用泥烧出字来。一个一个的,然后,排版,可以用很久。

推断之前是用泥烧制一版字,不能拆卸,再往前呢。而我们古代一开始就是在木简上刻字,用的还是笔墨纸砚,这个印刷术跟造纸术一样,早就有了。

只是不方便,成本也高。再往前,商朝开始在龟甲兽骨刻字,所以印刷术出来得早。这小刀等锋利的物品刻字,一不小心割伤手指,用血也能印字吧。

当然,改进用凸出的文,方便印刷。以前可能有专门刻字刻文书的工作。也是工匠一种。

那竹简一册要刻多久。社会分工,就有专门的人刻字。

然后,改用木头竹简刻字。有了纸,有了笔墨纸砚,东汉改进造纸术。

刻字的传统工艺改革,就往印刷术发展,到了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还是要刻字。一门手艺传承多少代人。

玩泥巴也有前途。再看,留到现在的,都是刻在石头上的字。还有雕像,石雕,西汉陵墓前就有马的石头雕像,还能烧出白陶。故而,推断在三国时期,造纸术印刷术推广,檄文等朝廷文书已经实现量产。

这么多檄文在手,想来是要张贴城门口等位置,广而告民。而这篇檄文也就流传后世,揭曹操家老底。说曹操家发家是他祖父辈。

曹操祖父那时是宫里天子的宦官近臣,又贪婪,有钱但无后。就收养了一个乞丐子,也就是曹操他爹,所以曹操的家底儿是这么来的。他还不感恩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还让人去北邙挖历代天子的祖坟,盗墓以筹军饷开支。

一言以蔽之。这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云云。

袁、曹两家公开宣战。那时候骂人,还骂得古文又直接,就是不知道百姓看得懂不。

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参与了衣带诏之谋的刘备,起兵反曹。

刘备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为保持许都与青州、兖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

但关羽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

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建议他“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思而不纳。

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曹操派遣臧霸、孙观、孙康等人牵制青州刺史袁谭。

二月,袁绍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

他首先派大将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

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

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却被一战而斩,袁绍军队的锐气被挫伤。曹操顺利退回官渡。

袁军渡江,初战失利,但兵力、粮草、军货、财力仍然占据优势。

七月,袁军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都。

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曹军“合战不利”。

九月,曹军再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再次退回营垒,坚守。

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叫作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

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

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处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

但退无可退。官渡之战,曹操打得非常艰难。因为袁绍也难,几乎是举族之力,与之一战。

虽然曹操军连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但打到后期,就变成了双方实力的消耗战。战事胶着。

渡过黄河的袁绍,也是一样,进不能进,退无可退。

也就是,消耗战。期间,汝南郡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又派韩荀抄断曹军西道,皆被曹将曹仁击破。

而官渡之战交战正酣,江东孙策意外遇伏,被刺客暗杀。据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

他骑的是一匹快马,扈从骑兵被甩在后面。这时忽然碰到三个人,这三人是被孙策所杀的吴郡太守许贡的小儿子与门客。

孙策问:“你们是什么人?”

三人回答说:“我们是韩当的士兵,在这里射鹿。”

孙策说:“韩当的士兵我全部认识,从没见过你们”。说完,向其中一个射箭,那个人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

余下二人非常恐慌,当即弯弓搭箭,向孙策射来。

孙策面颊中箭,这时后面的扈从骑兵已经赶到,将刺客全部杀死。孙策伤势甚重,到夜间便去世了,时年二十六岁。

刺客因此被称做许贡三门客。这是三国时期一桩悬案。这样围猎的地方都是属于官家的,外人难进。孙策死前,改立其兄弟孙权继位。

孙策(公元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

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

孙坚在北方参与平定黄巾、董卓之乱等军事活动,年少的孙策携母迁居舒(今安徽庐江西南),与当地豪族名士周瑜等交友,收合士大夫,深得江、淮人心,颇有声誉。

孙坚死后,孙策为继承父亲孙坚未完成的事业而屈事袁术。在庐江血战两年,最终破城,却遭袁术的失信。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周瑜将兵迎之,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初,孙策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

同年四月,正当孙策想着是否发兵北上之际,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三门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孙策孙权盘踞的东吴,并没有参与官渡之战。

而在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由于袁绍方许攸叛逃,向曹操建议攻取袁绍存粮地乌巢。

曹操果断采取建议,火烧乌巢。袁绍军队溃败,曹军趁胜追击。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

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冀州地区,发生反袁的动乱,袁绍率军平定。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此战而踞北方。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因兵败,内忧外患而死。袁氏家族自此衰败,再也无力与曹操对抗。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袁绍(?-202年6月28日)[1],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袁绍出身汉末名门“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袁安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

但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溃。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由于袁绍在河北广施德政,百姓听闻其去世的消息,大多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