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魏宫莲 > 第44章 国书与换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北魏太和六年(公元482年)春正月,大赦天下。

二月初六日,下诏说,灵丘郡土地贫瘠,又为各州交通要地,免除灵丘郡人十五年田租。

西周时灵丘属燕,春秋时灵丘属晋,战国时,赵武灵王置云中、雁门、代郡,灵丘属代郡。

秦统一六国后,灵丘属代郡。

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灵丘县,因有赵武灵王墓而得名,属并州代郡。

灵丘郡,北魏置,属恒州。治所在灵丘县(今山西灵丘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灵丘、浑源县地。隋开皇初废。

去年年底,各地刺史州官回京复命,与南朝的战争断续三年,其中被认为对百姓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地方。

朝官廷议,恒州灵丘郡受了影响。

交通要道,人来车往,所以免田租十五年。

北魏还是要南征的。肯定当地百姓克服困难之后,接下来,是批评反省。譬如二月初八,白兰王吐谷浑翼世因诬告和蒙骗被杀。

而前面灵丘郡免田租十五年,当地反响好,但户部官员持反对意见多。但征战三年,地方刺史州官回京复命都是为民请命的基调:

天下兴亡,百姓苦。

兴兵三年,是不争的,所以廷议后。

北魏太和六年二月初十,魏天子下诏说:“萧道成作乱于江淮之间,战祸频繁,七州的民众因而深受征战和运输的劳务,大大违背了轻徭役的本意,特免去三年的户调。”

二十三日,赏赐自王公以下以清廉勤政着称的人谷物和布帛,数量不等。

三月二十六日,前去兽圈。下诏说:“虎狼凶猛残暴,吃肉食伤害生命,从今以后不再捕捉和进贡。”也就是,天子不打算去上林苑狩猎。

话说魏天子拓跋宏从小就善射,有膂力。十几岁时,就能用指头弹碎羊的肩胛骨(那时狩猎的弓箭,类似后世的弹弓,用的一种弹丸)。射杀禽兽时,无不随其所到之处而倒毙。到十五岁时,就不再杀死生物,射猎活动因而完全停止。

性情俭朴,经常穿着洗过多次的旧衣服,马鞍、马勒也是用铁木制作的。而这里也就正式昭告:

魏天子拓跋宏以后不再狩猎,时年十五岁。

三月二十七日,前往武州山石窟寺,赏赐贫困老人衣服。当月,齐高帝去世。

夏四月二十日,赐京畿内因鳏寡独身难以生存的人粮食和布帛,数量不等。

而太师府四小姐冯清听其父冯太师于廷议时,提了一句:“南朝的使者来了,递交的国书。”

总算来了。言下颇有长江以南的朝廷,总爱在一些事情上不经意的独占鳌头,引领时下的风骚。盖因宋的使臣要回国了。

也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南齐代宋,说是比南朝的宋代东晋,还引人瞩目:

争论三年。这一趟过来的南齐的使臣,姗姗来迟,正式递交国书。

太师冯熙便也在现场。而年轻的魏天子显然也对齐的国书有几分好奇:

呈上来的时候,打开看了。他问,“是以此确定,南齐代宋?”

国书,即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也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

《魏书·高佑传》:“请取有才用者,参造国书。”

且不说,南朝来的使者公认的言辞出彩,这里又来了个国书确认:南朝使臣侃侃而谈。

表示不只是南齐代宋,也是因为新的国主萧赜业已登基。他说,“原是要早些来的,却因此耽搁了。”

齐武帝萧赜,南朝齐第二位皇帝,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为昭皇后刘智容。

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成为皇太子。

建元四年(公元482年),其父萧道成死后正式即位,是为齐武帝,年号永明。

说着,示意他看朱红钤印。又说,“也是因制此传国玉玺的缘故。”

“传国玉玺”取材于“和氏之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获得和氏璧,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公元前207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王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王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

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

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

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

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故而,南齐代宋,国书钤印却同。

仍是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历朝君臣加字,却也只有它南朝一家,玺印诸国:

一印见“三皇”,遥想五帝。魏天子每次撞见,都依稀出了神。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皇帝的印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据《册府元龟》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称皇帝后,丞相李斯取蓝田之玉令玉工制成传国玉玺。又据传“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得和氏璧。

后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取蓝田玉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这一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含义是:我(皇帝)受上天的任命,(所以)必然国运长寿、永久、昌盛。

此刻,齐使在侧,国书如帖,翻开,内里再钤新印。

却是齐。工整楷书,笔画至简。

魏天子遂又看了一眼。却于廷议时,让各位大臣传阅。

“南朝来的国书,和以往不同。”

轮到太师冯熙时,身边的礼部尚书问了句:“天子是不是也想换个玺,还是国书样式?”

出了朝堂才说,“南朝来的使臣,从来如此,又不能照着他们翻篇。这些年捣鼓出了多少。”

是让人头疼。太师冯熙刚刚将宋使送走,去了一个烫手山芋,心情大好。

遂跟了礼部尚书去他府里喝酒,兴致起来,漏了底:“原来朝堂之上,可没有这么多尚书大臣,都是它南朝捣鼓出来的。今天一出,明天一出,就跟传国玉玺上加的字,如今叫铺里字画学了去。”

礼部尚书顺着冯太师的目光,也在看自己待客小厅里墙上挂的字画,原本不曾留意,接着说:“那我还是命人琢磨琢磨,他们改国书,两国交换俘虏可得我们说了算。”

也是去年年底刺史州官回京复命,提及边地武将有的已经开始与南朝的齐换俘。反响良好。

话说,由于荆州的巴人与氐人骚扰变乱,北魏任命镇西大将军李崇为荆州刺史。李崇是献文帝拓跋弘舅父的儿子。

门荫入仕。李崇准备上任的时候,孝文帝敕令调集陕州与秦州两地兵马去护送他,李崇推辞说:“边地的百姓有失和睦,本来是由怨恨当地刺史造成的。现在,我接受诏命去替代那里的刺史,当地百姓自然会安定下来。我只需要一纸诏书就足够了,不必麻烦陛下派兵保护,使当地百姓心怀恐惧。”北魏朝廷听从了他的主张。

于是,李崇轻装率领数十人骑马急奔到上洛,宣布诏书,安慰劝导,当地的民户与夷人都心悦诚服。

李崇命令边防据点将掳掠来的南齐百姓全部送还,因此南齐方面也将大约二百名俘虏送还北魏,两国边境军民和睦相处,不再发生战事。

过了很长时间,李崇被改任为兖州刺史。

以往,兖州境内经常出现抢劫的盗匪,李崇命令在每一个村庄都设置一座楼,楼内都悬挂着大鼓。

在强盗出现的地方,要猛烈敲打大鼓,最初听到鼓声的邻近村庄,以击敲一下为信号,听到一下鼓声的村庄就击鼓两下,听到鼓声两下的村庄就击鼓三下,不一会儿,鼓声传遍百里,各村庄都派人防守险要地带。

从此,只要强盗有所行动,没有不被捉获的。后来,各州都效法这一做法,就是由李崇首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