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乔玉她们在沪市玩了四天,青杨到底还是跟同学换了个班,陪她们玩了两天。

“没事儿,我说把补助给他们,他们乐意得很,要不是另外两天有重要的会议需要翻译,我也想请假来着。”

青杨说道。

不可否认,家庭条件还是给了青杨很大的自由。

同样是留校接待外国交流团,有的同学是为了锻炼口语、检验能力,而有的同学则是因为没钱买票回家,甚至要通过做暑期兼职来挣生活费。

青杨显然是前者。

从他上大学开始,乔玉就给他定了每个月五十块的生活费标准。

在大多数学生一个月连学校带家里资助,一共才十几块生活费的时候,青杨这可以算是个小土豪了。

青杨也说不要,但是乔玉坚持。

“钱花不花是你的事,但是给不给,是我的事。”

乔玉说青杨:“别人不知道,你还能不知道吗?咱家缺不缺钱,你心里是最清楚的。”

就不说店里、厂里了,就青杨屋里堆的那些货,甚至是万青每个月拼凑出来的自行车,都不是一笔小数字。

分分钟一个月抵青杨一年的生活费。

青杨争不过乔玉,只能应下。

他确实没乱花钱,但是有钱之后,同样是买书、买磁带,或者去看电影看展会,他都比别人多些自由。

包括大三去国外交流的机会也是。

虽说是公费去的,学校会负责学费,并且给学生生活补贴。

但很多学生根本不敢去,因为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谁知道会在那里遇到什么?

而且听别人说,生活补助根本不够,那边的人都不吃米饭,要是吃不惯,想买米饭,就得花大价钱。

这就劝退了不少人。

有钱叫远赴深造。

没钱就叫背井离乡。

因此青杨在学习生活中享有极大的自由。

陪了乔玉她们两天,青杨就回学校继续兼职了,乔玉她们在沪市痛痛快快地玩了几天。

都别说国外了,就是同在国内,沪市就要比老家枫桥镇发达许多。

在枫桥镇难得一见的小汽车,这里满大街都是。

街上人穿的裙子、皮鞋,挎的包包,还有各式各样烫头的、染发的、化妆的……令人应接不暇。

还有大街上的海报,更是让余小姨激动疯狂。

“看到没?看到没?这就是我特别特别喜欢的那个女演员!”

“原来她上个月还来沪市的百货大楼做活动了!”

“啊!他们这里还开演唱会!”

余小姨此时只恨自己没生在沪市。

余小红也是,激动一点儿不比余小姨少。

大街上的好多东西,她都觉得新奇,还拉着乔玉买了一套化妆品。

虽然乔玉店里就有,但是吧,沪市的货总是更好更新鲜的。

乔玉也乐呵呵的跟着买了。

不过她不止买一套,她给余小姨也买了,还给两个舅妈和大红姐,还有柴爱花、英子、穗华、袁依依她们都买了。

看到一些特色的小玩意儿,明知道去现代的批发市场一抓一大把,还便宜,但她还是买了。

人不能永远只盯着“划算”两个字生活。

还需要一些特别的“意义”。

反正都出来玩了,那就放开了好好玩儿呗!

四天之后,乔玉她们告别青杨,去了周边的苏市、杭市。

而且乔玉还学会了包车,她们有三个人,差不多就可以包一辆车了。

多花了点钱,但是也不算离谱,坐车过去舒坦,不用大包小包地转车。

一圈玩了半个月,最后三人都晒得黝黑黝黑的。

余小姨说:“这比以前在地里忙活的时候还黑。”

余小红说:“可不是么,小姑,我在山里养鸡都没这么晒过。”

但是——

“太开心了!旅游真的太好玩了!”

回去路上都还恋恋不舍,恨不得能立刻把乔玉拍的照片给洗出来。

这次出门,乔玉带了五盒胶卷,都拍光了不说,还临时又买了几盒。

贵,特别贵。

但是值得。

尤其是八十年代出远门旅游,那简直是可遇不可求的经历。

所以乔玉让余小姨和余小红放开了拍照。

“别怕费胶卷,几百块钱的相机都买了,但操心这胶卷的事儿吗?”

乔玉算账的方式有些特别:“如果几百块钱买个相机,只拍一张照,那就等于一张照片几百块钱。”

“但是拍完一卷三十多张,那一张照片也就几十块钱。”

“要是把这十卷都拍完了,三百多张照片,那一张照片也就几块钱。”

乔玉睁着眼睛说瞎话:“要是拍了一百卷,那一张照片就几分钱。”

余小姨刚开始听着还觉得挺有道理的。

后来才想明白过来:“哎不对,你那胶卷怎么也到不了几分钱一张的程度啊!”

不过拍都拍了,心理上能接受了,也就不再纠结价格了。

乔玉特别喜欢这种有钱后给身边的人花,看着她们高兴,她心里特自豪。

当然了,她待自己也不错。

去过现代之后,她也知道现代很多东西工业化了,就没有了“灵魂”。

反而是现在,还能买到很多买不到的东西,像是手工刺绣,还有一些雕刻,都是以后很难找到的。

尽兴地玩了一圈,乔玉真切感受到了祖国的飞速发展。

她们旅游的路上,还遇到了好几拨旅游团。

大家终于从吃不饱饭的时候,到了有闲钱能够出门旅游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心情花费的时候了。

……

回到家后,没多久,十月中旬,乔玉就收到了县里的通知,她的饲料厂和红薯粉作坊,双双入选县里的扶持企业。

县里给乔玉拨了一块地,就在镇上通往县里的路边。

这会儿还全是荒地呢,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

但是乔玉知道,几十年后,这里也是繁华的中心地带。

县里承诺会给乔玉通水通电通路,另外现金拨款接近一百三十万,允许乔玉在信用社贷款三百万以内地数额。

要求就是要建造一个千人级别的大厂,两年内至少解决县里六百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乔玉对此欣然接受,但还补充了一点,要求道路拓宽。

县里目前规划的两车道,乔玉觉得很快就会不够用了。

这点上县里还是有不同意见的。

修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真要按照乔玉的要求修路了,别说一百三十万了,就是再贷款三百万也做不到。

几轮讨价还价下来,最终双方各退一步。

县里按照乔玉的要求,留出至少双向六车道的土地。

乔玉也接受县里暂时只修一车道,剩下的慢慢修,她拥有优先的道路规划建议权。

这边谈妥之后,乔玉立刻去信用社贷款,开始拉旗子修建新厂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