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医匠 > 第38章 医学交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识药归不识药,基本概念徐一真还是知道的。

味甘,意味着他入脾胃。味辛,意味着他入肺。色白,也是入肺。结合起来就是,石膏主治肺病,兼顾脾胃。

性寒,意味着它能散热毒。之前孩子高烧,这么看还算对症。

但它是金石药。

中药林林总总,约莫可以分为三类:草药、动物药、金石药。三种药,药性递增。

药性,可分为热、温、凉、寒四种。

金石药,完全没有温凉药,要么大热,要么大寒。

它就像药材中的中子星,小小一点就有巨大的威力。稍不留意放多一点,这服药就得成夺命毒药。

更别说,王商阳还是给孩子下药,分量就要把握的更加精准。

徐一真深知其中的难度,不由赞叹:“王大夫真是好医术,好胆量。”

医术不好,分量有几毫的参差,眼下就得是另一个场景了。

胆量不大,即便有好医术,也不敢下药。

中医发展到后期,行医之人顾忌越来越多,也因为战乱失传越来越多,中医流派中便发展出了一个温病派。

这一派畏金石药如畏虎,甚至草药中药性重的附子之类也不敢使用,只用温凉药。

温凉药开错了也吃不死人,但治病也难。为了治病,一方药中就只能加重药量,增加药物。

药物增多,药量加大,药物之间的配合就更加重要。于是,所谓药物的君臣佐使升格到一个匪夷所思的程度,又有对药、互药等等的名目,难度简直堪比研究易经八卦。

而药方也变得极长,到后来更出来了成对蟋蟀之类匪夷所思的药引。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但此时虽是明初,给一孩子用这等虎狼之药也着实大胆。

王商阳却不以为意:“治病如三峡行舟,须得心存敬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又要胆大心细,出手果断。”

“若心中先有三分怯,三分顾忌,三分优柔,病就治不好,医术也难有提升。”

三峡是长江中的极险之处。三峡行船,动不动就是个船毁人亡,完全不是后世人畜无害的样子。

王商阳以三峡行舟形容治病。徐一真立刻会意。

医者治病。医者是艄公、病人是船上乘客。医者的使命,便是载着病人登临岸边。只是病人的病多样,正如三峡行舟,江上激流湍涌,舟下暗礁遍布。

治病救人,若心生胆怯,技艺不精。先是治不了人,就是自己也不能独善其身了。

王商阳这话值千金。这是一个医者的感悟,医者的“道”。

徐一真向王商阳行弟子礼:“多谢王先生指点。”

王商阳连忙扶起:“言重了言重了,不过是有感而发罢了。你身为太医院院使,哪有像我这乡野郎中行弟子礼的道理?”

话虽这么说,王商阳仍是生受了他一礼,脸上浮着一层喜意,嘴里仍在谦虚:“也多亏了徐大人事先针灸。若非如此,药也不会这么有效。”

徐一真心里有数。

若说有效,自然是有的。但要说不可或缺,却是言过其实了。

王商阳问:“不知徐大人当时如何下针的?”

徐一真将昨天下针顺序一一说了。

王商阳沉吟一会儿:“徐大人为何不用透天凉之法?”

徐一真吃了一惊:“王大夫原来也会针灸之法?”

王商阳笑说:“身为医者,治病手段自然要都懂一些。针灸上手并不困难,我自然是会的。只是并不如徐大人精通。”

这话说的可真谦虚了。

针灸有各种补泻之法,除了插提法、捻转、顺逆经脉下针之外,还有大补大泻的法门。其中的大泻之法,就是透天凉。一般是用作高烧不退、咳嗽不止、心烦燥渴这类的热症。

极为对证。但徐一真一开始就没打算用。

透天凉之法,须得选肉厚之处下针,针直刺至骨。针贴着骨,以插提法做六次泻法。而后针上提三分之一,再在这个位置以插提法做六次泻法。而后针再上提三分之一,再做六次泻法。而后停针。

肉不厚,稍微一按针戳到骨头,挺疼。或者稍微一提针出来了,那这番下针就废了。

而明初,一番乱世刚刚平息,骨瘦如柴者多,正常体型的都少,更别说丰腴的了。

更何况,病人还是个孩子。在孩子身上停针,徐一真都觉得很出格了,更别说做大补大泻之法。

再者,即便能做,也难做。昨天下针的太渊、少海不是贴着血管就是贴着大筋。这要是一番插提碰到了,要么疼得乱叫要么直接滋血。场面难看得很。

王商阳恍然:“是我想当然了。只在医馆中见陈大夫以透天凉之法治病,效果极好,便觉得这孩子的病,若你也用透天凉之法,必然也效果显着。”

“却忘了时机不同、病人不同、病症不同,治疗自然不同。单以手法论却是狭隘了。”

徐一真听他这一番分析心中极为震撼。震撼的不是他所说的内容,震撼的是他竟然当着他面说,丝毫不要自己面子

要知古往今来,多少战争仇杀阴谋诡计,无非争一个脸面。

封神中多少神仙,打的脑浆子涂了一地无非是为了一张面皮。

神话故事里如此,现实生活中更是。

错了归错了,但为了这张面皮,绝不认错。更有甚者,把错的当成对,指鹿为马,明知前面是悬崖也义无反顾跳下去,争的都是这张面皮。

越是人老越是在意,越是上位者越是在意,越是在人前越是在意。

王商阳虽不是上位者,人却老、更在人前,却毫无阻碍的承认自己错了。

且不论其他,有此心境,他未来成就定然非凡,说不得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但似乎后世所传的名医中,并没有王商阳的名字。

或许是有什么意外,又或者是战乱中遗失了吧。

“保生堂中也有针医?”徐一真好奇地问。

王商阳笑说:“保生堂中不仅有针医,更是与太医院一样,分成十三科。每科都有至少一名大夫。像我,”

王商阳指指自己:“便是大方脉的大夫。”

“早就听闻保生堂的名号,是金陵城里一等一的医馆。正巧又碰到王大夫,”徐一真问:“在下想参观一下保生堂,不知可否方便。”

王商阳笑说:“蓬荜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