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庆典三周年期间,徽宗的思想受到了一次洗礼。他从大年初一的大朝会、三周年庆典大会、和巡幸京城时,官员和百姓对他的爱戴、崇仰般的欢呼中,体会到了做皇上的无尽荣宠和无限快慰;同时,他也有了一种特别的认识:上天选定了我当皇上,现在官员和百姓们,对我的这种爱戴和崇敬,是因为对大宋朝建设发展满意,他们的幸福感很强,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生活,能有这样美好的景象,是因为有一个好皇上,是因为皇上英明伟大,领导得好。倘若他们民不聊生,吃穿用度都没有保障,甚至饥寒交迫,在那种情况下,恐怕只有像黄巢推翻大唐一样的农民起义,把他的朝廷给掀翻,怎么可能对自己如此崇敬爱戴?可见自己这个皇帝还是要好好当的,而只有兢兢业业、把朝政打理好、把江山治理好,使国家兴旺发达、江山稳如磐石、百姓安居乐业,那才算是真正的圣君明主,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和崇敬膜拜。这些话,太后曾经给他讲过,他在御书房听翰林学士讲课的时候听过,自己读书的时候也读到过,这些因素汇合起来,犹如春天里的一场小雨,冲刷着他的心灵;当然,并没有如洪流一般冲击了他的灵魂,但即使是一场小雨的冲刷,也像是把他浇醒了一般,有了这样一种新的认识,促使他想要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和作风。

正是这种思想的指导,他不再坚持无为而治的为政理念,也不再坚持那种把所有事项,(涉及皇位和江山社稷的特别重大事件除外)一律交给杨光华和蔡京处理的做法。当然导致他有这种思想转变,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梁师成向他报告过,蔡京在任宰相初期和年前年后,提拔了不少自己的人,而且在京郊占了不少的地。梁师成还向他进言说:“宰相作为百官之首,他什么都顺着你,这是好事,但也不完全是好事儿。这样你会对他放松警惕,然后他就会利用你的这一特点,去实现他的一些目标,达到他的一些目的。”

徽宗仔细琢磨梁师成这话,觉得确实有道理。再前前后后捋一捋,他登基之初,之所以把蔡京贬下去,就与很多人反映他太油滑太诡道有关,而今自己已经把他扶上了这么高的位置,那就既要发挥他的优势和长处,同时还得加以限制。如何才能限制蔡京呢?前期,徽宗是采取用杨光华压制蔡京的办法,但现在看来,单纯的用眼下这种办法也有问题。从眼下的情况来看,杨光华是真正忠于自己的,没有私心,也没有半点儿的野心。但是,鉴于杨光华是秘书,并不具体管理朝政,治国理政的很多事都由宰相管。这样想来想去,,徽宗就决定,一般的事交给杨光华和蔡京处理,他们两人必须联合,而且在拍板做主的时候,以杨光华为主;只要杨光华不同意不拍板,蔡京不能单独做决定。但重大的事项呢,他要亲自过问,亲自处理。这样就能有效防止相权超越皇权的问题发生。

这一次,他毫不客气的否决了新建的延福宫项目,并且毫不留情的当场给了蔡京一个下马威,就是他工作方式方法转变的具体表现。而对于这次童贯和朱缅职务的调整,是他最后拍的板,这也是他理政方式转变的表现。

他给杨光华和蔡京专门谈了一次,明确了哪些事项要直接呈报给他,由他来亲自处理,哪些事项由杨光华和蔡京处理,哪些事项发给三省六部去处理,也就是说他给朝廷的工作业务划了三道线标准。由谁来划定这三道线呢?当然就是杨光华了。徽宗亲自看着杨光华陪着他走过了近三年的时间,杨光华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杨光华的学习力,是满朝文武无人能比的。他太能学了,他读了多少书恐怕连他自己都不清楚,他掌握的东西太多太多。徽宗常常自我庆幸,当时把杨光华选到了身边。若没有杨光华的辅佐,这两三年他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得过来,所以他对杨光华的信任、器重和倚重就更加的清晰更加牢固。

由于无论朝廷,还是地方以及军队报给皇上的所有奏章,请示汇报材料等等,一律由杨光华筛选,做第一道工序的处理,所以宰相就只剩下跟杨光华一起商量处理他们权限范围内的事项,再就是审核三省六部处理的事项,权力就被大大地限制了。

这样执行了不到一个月,快到端午节的时候,徽宗感觉越来越累,并且这种办法对他是一个很严重的束缚,时间和精力都被朝政的事占用了,自己想做的事,几乎什么都做不成了,就连每遇三和九两个日子到画院去作画,都沉不下心来。不得已,他就又跟杨光华商量,说“光华呢,我这种新的处理朝政的模式啊,看来还是有问题。”

杨光华经历了这次徽宗自己对理政方式的变动,心里又多了一层思虑。汇总一开始变动的时候,是冷不丁突然问他:“光华,这几天有没有重大的事项?”

当时杨光华一愣,但马上就冷静下来,回道:“有。”说着,立即就把西北边防大营,就西夏跟大宋交界处发生摩擦的加急军报找出来递给了徽宗,又向徽宗禀报了一下他和宰相怎么商量、又怎么跟高俅沟通、最后怎么平息的。徽宗听了汇报,觉得很是满意,但是强调说:“从今之后,此类重大事项必须先报朕。由朕作出决定之后,你们按朕的决定再去具体处理。”

现在,徽宗却又提出了这样的想法,显然他是觉得太累,又要改变办法了。一个月前,当徽宗提出要改变理政方式、要亲自处理重要政务时,杨光华就在心里给他定了期限:最多三个月,少说一个月,他就会改弦更张不再坚持。因为杨光华很清楚,这个玩乐皇帝,本性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一时心血来潮改一改,很快就会再回到玩乐的老路上去。果然是这样。杨光华就问:“皇上,您想怎么个办法呢?臣一定谨记教导,严格按照皇上的旨意办。”

徽宗说:“啊,我就是想呢,以后这些上来的奏章什么的,你筛选之后,需要朕处理的,你就代朕处理,但是不能让宰相知道,只让宰相知道需要他和你一起处理的那一些,特别是重大的人事任命,以后不能放给宰相,就在你这里。有告别情况,及时向朕禀报。”

杨光华觉得,别的事项都好办,但官员委任,这种处理方法就不太妥当,就说:“皇上,官员的任命啊,程序和委任权的掌控上,还需斟酌。官员的委任,按程序都必须经过吏部,即便一二品高官,也应由吏部考察并提供考察材料,委任诏书起草也应该是由吏部负责的。而吏部又是由宰相直接领导的,他们不可能不让宰相知道,宰相也不可能不管。”

徽宗一听,的确是这样,他就问:“那你说,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杨光华思量了一会儿,说道:“我想呢,四品以上的官员委任,由您全部掌控。其实,叫我说呢,提拔四品以上的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必考察,这些官员任命,一般都是皇上钦定,只要皇上钦定了,直接下委任诏书即可,委任诏书,您可以责成臣或者首席中书舍人拟写就行。”

徽宗插话说:“一律由你拟写就行,不必让舍人介入。还有呢?”

杨光华继续说:“五品六品的呢,由臣和宰相一同处理,报请皇上审核批示,吏部办理相关手续;六品以下的,由吏部全面负责,报请宰相和臣审核,最起码陈要掌握情况,比如说要提拔多少官员?为哪个部门提拔官员?提拔谁?怎么考察,考察的情况如何?这些臣要知道,臣知道了,皇上您也就知道了。防止出现章惇和曾布擅自提拔官员那种情况重演。”

其实,在提拔自己人方面,蔡京比章惇和曾布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杨光华却不提,免得引起徽宗对蔡京的信任危机。保住蔡京的位子,是杨光华实现最终目标的重要一环。

徽宗听到这里,高兴地说:“好,官员委任提拔,这个办法好,就按这个办法执行。其他的,比如花钱搞重大建设项目,你也拿出一个标准来,花多少钱的,由朕亲自批;花多少钱的,由你以皇上名义批;宰相那个地方啊,只让他审批一些小额的花钱项就行了,不要给他太大的权。你要是对花钱这一块不熟悉,就去问你叔,他最明白。”

杨光华答应着,心里就想,看来,徽宗已经在提防蔡京了。那么自己也得格外小心,同时他想到了皇城司报给他的那些材料;也想到了,自己应如何跟徽宗打游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筛选奏章和上报材料的时候,凡是唱颂歌赞歌的、说好事美事的,就及时提供给徽宗;凡是提供负面信息材料的,就尽量不向汇总汇报,或者避重就轻,尽可能在自己手上处理掉。

徽宗的想法,杨光华都掌握了,杨光华也就有了清晰的思路。杨光华想,看来徽宗的理政方式要转轨变向,要有新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