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翌日...

隋沐杨和往常一样,先将儿子送至书院,然后才慢悠悠的赶往采风部。又是月底,第三期武林风云录明天就要发售了,不过现在,搞钱已经不是隋沐杨最关心的事了。

他关心的是,他要广招‘编外人员’的折子,政事堂会不会批准,诚然,他是利用采风部自己赚到的钱招人,招的也只是后天境的巡天卫。

但是,有人就要揽事,有事就会有权,所以,他的这个举动,还是会被认为有‘争权夺利’之嫌的,更别说,他的这些‘编外人员’最后都会派往各郡各县。

对当地的八方巡查使和金牌巡天卫...呵呵...人家刚吃了你几块肉,你就心疼了,就要自己单干了?

所以,负责押运第三期风云录的转运司巡天卫们此次离京,还得跟各郡的巡查使说明,即便采风部人员大增,也不会侵害他们的利益,当然,指的是现在已有的利益。

其实,隋沐杨的计划,姜墨白已经委婉的传达了他祖父以及明居正的意思,支持肯定是支持的!

毕竟儒门融入朝廷,朝廷强大就是儒门强盛,所以,在地方在搞一套情报体系,对政事堂是有利的,更别说,现在镇东安南之乱,给采风部新计划提供了绝佳的借口。

只是,他们觉得会不会太赶了,隋沐杨掌管采风部还不到两个月,这大动作一个接一个...

改版武林风云录还好,毕竟,风云录出自帝都,不需要跟地方扯上关系,但是采风部采风使要下驻各郡县,那将来要面对的人和事,可就不是一本风云录可比拟的了。

隋沐杨一个先天人榜,能负责的过来么?

最后,隋沐杨只能明说,这以后会由明面上的陆小凤、以及暗中的师妃暄两位宗师负责。

明居正这才首肯。

儒门或者说姜家,虽然知道在清风山上又多出来一个年轻的宗师,但是,这种事,隋沐杨不自己说出来,他们又怎么可能说破?

要是被误会,自己等人派人监视清风派,咋搞?

其实隋沐杨之所以这么急,‘赶鸭子上架’,除了对做官儿是真的感兴趣之外,也是因为时间赶得好!

前面就说过,大周朝廷的文官,虽然主要出在儒门九院,但是,无论是道门还是佛宗,亦或者是世家宗门里,总有一些人是热衷于‘做事’(出世、做官)的,但是他们又不能去儒门九院进修。

所以,朝廷才会在儒门九院之外,另设了科举考试,又名进士科考。

进士科考,三年一次,考中者名为进士,进士,同儒门郡士一样,都是走文官一途的基础。

最初时,进士科考的规模较少,三年也就一百名,但是,因为进士科考是三教九流一起竞争,难度比郡士大,久而久之,进士慢慢的就高了郡士一等(其实不是)。

及至宣平朝,儒门九院里的优秀学子,已经不满足于有郡士进入官场,他们郡士结业后又跑来考进士。

然后...那一年,一百名进士就全成了儒门学子。

有一说一,在考试这一块儿,儒门还真是就比道佛、世家强,人家是真专业!

但是,你在强也不能吃独食啊!于是...那一年赴京赶考的各派学子怒了...

儒门VS除儒门外的其他人,于是,儒门完败。

最后,宣平帝主持、政事堂合议、儒门九院山长尽数列席,最后决定将进士科考的录取人数增加至三百人,同时,分立内外两榜,内榜录取儒门优秀郡士二百人,外榜则录取其他学子一百人。

这便是宣平帝登基之初,着名的内外榜事件。

这次事件,儒门看似胜了,因为三百人里他们一家就占了二百人,然而事实上,他们却吃了大亏。

原来,儒门九院每年能通过郡学结业考试的郡士一共有二千七百人!而且是年年有,如此,三年便是八千一百人。

而这八千一百人理论是和通过进士科考的一百人,是一样的,都是拿到了文官通行证。

但是现在一搞,虽然法理上,郡士还是和进士一样,但实际上,进士的前途就是比郡士高一截!

而进士中,儒门只占了三分之二!

据说,当年这个结果一出,儒门二代亚圣王阳明大儒直接一口逆血就喷了出来!

仰天直呼:儒圣毕生的心血都被废了!

所以现在,虽然都说县令、郡守这些文官都是出自儒门一脉...但其实...更具体的说都是出自科举一脉、进士一脉...

只不过,即便是道佛之人,凡是出来参加了科举,其实从根本上他们心中是有儒的,不能说他们背叛,而应该说他们是道儒、儒佛兼修的。

现在,单纯的书院郡士出身,已经很难走上高位,最多也就是在地方当个郡守,至于中央,能做到六部侍郎、五寺少卿已是极限,至于说臣子巅峰的六部尚书、三监五寺一院的九卿、甚至政事堂诸相,那必须是的进士出身。

当然,这些说的都是文职,而像隋沐杨,他其实想走的是萧道玄的路子,武职,修为才是一切品级的前提!

其实儒门后面也反应过来了,明白了这次的反攻,其实就连皇室可能内心里也是不希望他们赢的。

说到底,大家可以容许这个朝廷的底层、中层(文官)都是由儒门构成,但是并不希望整个文官体系真的成了儒门的自留地,铁板一块儿、水泼不进。

像现在,虽然说底层、中层、甚至中上层,儒门还是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只要最高层(六部尚书、监寺的卿)其他人能参与进来,他们就可以只用很少的力量控制住整体朝堂体系。

而儒门呢,其实也并不想一家独大,他们没有那个实力,于是就在这种默契下,大家达到了一个平衡。

再说,太宗后期,出于对禁军十二卫地方化的怨恨,明令新建的朝廷禁军神策军必须选用书院士子,文武均有,儒门又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然,宣平初年的这次‘进士科考’之争,同样也影响了神策军的用人规则。

这六十年来,朝廷禁军并不是真的只要书院士子,而是选择了跟文官用人同样的规则,军中中下层军官都是选用的书院学子,但是当到了五品中郎将,书院出身的便直线减少...现有的将军里,大多都是的世家子,亦或者直接从道、佛里面过来的(当这种一般是挂将军名,领供奉实,专为宗师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