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谍战:我的绝密生涯 > 第140章 因为我有物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来到商业楼的入口处,此处聚集了不少群众,孙小利拨开人群,进去询问情况。

两个负责守卫的巡捕告诉孙小利,这些人大多是来上班的职员,还有一些是路过的好奇行人。

楼上传来阵阵巡捕们相互呼喊的声音,“没有!”

“我这里也没有发现。”

“守好这个入口,任何人不许进入,也不得出来!”

孙小利吩咐了执勤的两个巡捕后,随即大步登上楼梯,朝五楼的位置而上。

进入五楼楼道,孙小利看到,中间位置的一个房间门前,有巡捕持枪站岗,他赶忙走了过去。

“是这个房间吗?”

孙小利在房门前驻足,向其中一个巡捕问道。

“是的,长官。”

这个巡捕应声回答。

这时,在房间内,正在勘查现场的一个专家巡捕,蹲下身体搜集起一枚吸了一两口的烟头,闻声抬头看向孙小利。

孙小利立刻走了进去,“有什么发现吗?”

专家巡捕用镊子夹着这枚烟头,仔细端详了一番,放进了纸袋,然后直起身子,巡视着狙击步枪和两张照片等物品,说道,“这些都是物证,显然是职业杀手留下的。”

孙小利扫了一眼证物,点了点头,他谨慎地走到窗户边,开始目测聚宝楼三层的如意厅与他这里的位置。

随后,他转头看向跟着进来的一名巡捕手下,“记录,距离三百米。”

巡捕拿出纸笔记录后,孙小利低头看向窗台,他发觉沾有轻微灰尘的窗沿一处,似乎出现了明显的摩擦痕迹。

这处痕迹不宽,正好与狙击步枪底部的宽度相契合。

为了验证他的猜测,孙小利低头审视地板上的 98K 狙击步枪。

果然,在枪管缠绕的军绿色帆布上,发现了一小块沾染的灰尘。

在精确了射击位置后,孙小利向专家巡捕要来高倍望远镜,开始审视远处玻璃上弹孔的位置。

接着,他的视线开始向上移动。

在弹孔上方三十公分处,有垂下的一块长条状锦丝裙帘,遮住了包间内站着的几个巡捕的上半身。

他立刻放下望远镜,从专家巡捕手里拿起那两张照片观看。

一张是郑啸林的,另一张是杨崇古的。

两张照片上的眼睛,都被挖掉了,由此可见,凶手对这两人可谓恨之入骨。

当然,孙小利来的迟,他并没有机会听到,郑啸林所说的特务处暗杀一事。

他只是按照郑啸林的指示,尽快搜集好证据,锁定凶手,进而追凶。

放下照片后,孙小利拿起狙击步枪,放置在窗台上,还原出凶手射击时的情形。

此时,他已然断定,杀手的目标就是杨崇古。只是,杀手为什么要杀死裕仁太郎呢?

经过一番琢磨,孙小利转头对门外的巡捕说道,“你们去一个人,把当时在场的伙计叫过来。”

“是。”

过了一刻钟,巡捕带着伙计,气喘吁吁地走了进来。

孙小利看向这名伙计,表情严肃地问道,“是你负责服务如意厅包间吗?”

伙计回答道,“是的。”

“那你一直待在里头吗?”

“不是,我一直待在楼下,听到那个大个子长官喊老板,我才上去续一次开水。”

“续一次开水?你意思是,杨探长他们三人已经来了挺久了?”

“是的,应该有一个小时了。”

“喝了一个小时的茶水,才出了意外?”

孙小利自言自语着,他移开视线,又扫视了一眼地上的证物。

他开始对自己刚才的判断产生了怀疑,凶手的真正目标到底是谁呢?

“接着讲,你进来后,都看见啥了?”

“我拎着茶壶进去后,杨探长坐在窗边的椅子上,骂我动作太慢了。”

“我一紧张,不小心摔倒在地上,结果……”

伙计脸色涨得通红,仍旧心有余悸。

“结果是啥?”

孙小利立刻追问。

“结果我的茶壶摔碎了,开水烫伤了杨探长的右脚。”

“杨探长有啥反应,他有没有继续责怪你?”

“他没有责怪我,只是弓着身体,抱着脚趾一直喊疼。”

“随后你又看到啥了?”

“随后……随后,那个矮胖的日本人就死了。”

“好了,你可以回去了。”

伙计点头,转身朝门外走去。

“等等。”

孙小利想到了什么,赶忙叫住伙计。

伙计止步,转身看向他,孙小利又说道,“你回去后,告诉巡长,让他坐在杨探长那个位置,就说我要求他这么做的。”

“明白了。”

“记住,椅子的位置,不能有丝毫偏差,听明白了吗?”

“嗯。”

伙计离开后,孙小利再次高度还原狙击步枪的位置,趴在瞄准镜上,等待巡长坐在椅子上。

很快,巡长出现在镜头里。

他走至椅子边,朝孙小利的方向挥手示意,然后,模仿着喝茶的姿势,坐在椅子上。

巡长的身高和块头与杨崇古相似,当他坐下后,裕仁太郎的身体完全被遮挡住了。

就算裕仁太郎坐得很正,就凭他那矮胖的身躯,也会被遮盖得严严实实。

此刻,孙小利的脑子里,闪现出杨崇古轿车被炸的画面,以及凶手留下的照片。

他在思考,如果凶手针对的是杨崇古,完全有很多次机会进行射杀,那他为什么要耽误这么久呢?

看来,凶手真正的目标,应该是裕仁太郎。

因为,当杨崇古被开水烫伤而低下身体时,裕仁太郎的上半身就完全暴露了出来。

而恰好此时,凶手逮住机会,完成了致命一击。

这样的猜测,似乎非常合理。

然而,杨崇古的座驾,被安放了定时炸弹,又该如何解释呢?

难道凶手同时也想除掉杨崇古?

在确定他必死无疑后,才不会贸然进行射杀,从而担心惊动裕仁太郎?

这样的分析,似乎又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因为,裕仁太郎是黑龙会会长,其身手敏捷不说,一旦杨崇古被射杀,他必定会瞬间反应过来,并采取规避措施。

当杀手拉栓上弹之后,再向裕仁太郎瞄准时,他就完全失去了时机。

况且,裕仁太郎的轿车里,有专职的便衣司机,杀手想在里面安放炸弹,谈何容易?

想到这里,孙小利认为,杀手的目标是两个人,既是杨崇古,又是裕仁太郎。

于是,孙小利将自己的判断,以炫耀的方式,分享给了身边的专家巡捕。

没想到,这位专家巡捕听完后,竟轻蔑一笑,“孙探长,你这只是片面的推理,而且没有关键的物证来佐证。我认为杀手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杨探长。”

孙小利似乎受到了打击,他沉下脸问道,“你凭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有物证。”

专家巡捕不像是在开玩笑,他继续说道,“首先,据门外的兄弟讲,杀手开枪的时候,他们正好在四楼。”

“虽然狙击步枪套上了消音器,但是在这寂静的大楼里,一楼之隔的兄弟们还是听到了。所以,他们立刻判断出,杀手就在五楼。”

“其次,杀手听到我们的脚步声后,立即逃离。随后我也从一楼跑了上来,到这个房间里时,我用了不到二十秒钟。”

“进入房间后,我首先勘验的,就是你屁股下面的高脚凳子,上面有不明显余温。”

“不明显余温?你意思是说,杀手一直坐在这个凳子上?”

孙小利从凳子上下来,诧异问道,他倒是疏忽了这个凳子的存在。

“不是一直坐,而是应该坐了不到几十秒钟。”

“几十秒钟?你的意思是,杀手站累了,才想起搬来凳子坐着?”

“不是,凳子一直在那里摆着,根本就没有挪动位置,我仔细勘察过。”

“这不可能!杀手在此待了一个小时左右,如果他按你所说,一直坐在凳子上,按照这样的天气,凳子应该很热,而不是所谓的不明显余温!”

“你怎么知道杀手在此待了一个小时?”

专家巡捕反问道。

“因为,我结合店小二的陈述,综合判断出来的。”

“我来告诉你,店小二的话虽然不假,但是,凶手自进入这个房间,到完成射杀,一共不超过一分钟时间。”

“一分钟不到?那他还有心思抽烟?”

“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说明这个杀手非常自信!”

“告诉你,一个职业杀手,从组装枪支完毕,到选好位置瞄准,二十秒之内足够完成。”

“那他为什么不立即射杀杨探长,非要多事,点烟抽呢?”

“你忘了?杨探长不是出去叫店小二续茶水了吗?”

“噢……”

孙小利轻声应了一声,坚持的想法,似乎有了几分动摇。

他开始重新思考,杨崇古起身出去叫店小二时,杀手刚好进入房间,或者正在安装枪械,此时,他没有机会。

杨崇古转身进入包间时,他那高大的上半身,被窗户上的裙帘所遮挡,杀手依然没有机会射杀。

杨崇古坐下后,杀手矫正瞄准他的头部时,店小二也应该进来了。

店小二讲,杨崇古训斥他来得太慢,姿势上肯定稍有晃动。

这时,杀手定会再次矫正准线,就在他扣动扳机的瞬间,杨崇古恰巧因脚步烫伤,提前零点几秒弓下身体。

子弹虽然射了出去,却直中裕仁太郎的眉心。

孙小利早已心算过,子弹从高处往低处射击,杨崇古和裕仁太郎的头部,正好在同一条弹道上。

如果专家巡捕的勘验无误,那么杀手的目标,果然是杨崇古,而裕仁太郎只是被误杀。

不然的话,杨崇古一进一出,杀手完全有机会射杀裕仁太郎。

专家巡捕接着说道,“杀手失手后,立刻从洗手间的检修孔逃离了,因为,外面的兄弟到现在都没有搜寻到。”

“但是,我想,他并没有真正逃跑,而是趁茶楼混乱之际,悄悄在杨探长的轿车里安放了定时炸弹。”

“因为,杨探长刚出来不久,轿车就发生了爆炸。”

“如果是杀手提前安放好的呢?”

“不可能!”

“为什么?”

“你是警校毕业的高材生,想必你也学过爆破,如果是你,你敢保证,你能精确到杨探长什么时候出来吗?”

“这个,我做不到。”

“那不就结了!所以,杀手的目标,就是杨探长。”

专家巡捕扬了扬他手上写了一半的鉴定报告,自信的说道。

“明白了,那我就按照你的思绪去追查凶手。”

孙小利泄气地说道。

“不必了,郑总已经告诉了我们巡长,杀手是特务处的人,这笔应该算在他们的头上。”

专家巡捕沉着脸说道。

“什么?”

孙小利非常震惊,此刻他才明白,原来大佬们早就知道了真凶的出处。

不觉间,他再次看向了地上的98K狙击步枪,突然想到了伍德之死档案中,曾经记录在案的,陈默群皮箱中的那支步枪。

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同一把狙击步枪。

因为,上面都有钢印编号,一查便知。

其实,这个专家巡捕,早已被胡道义暗中买通。

他只是诓骗孙小利而已,从而让孙小利按照他的鉴定结论和思路,来补全证据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