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武侠修真 > 侠道至终 > 第三十八章 游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洛阳城北,有一座海拔并不算高的山峰宛如一条卧龙围绕着洛阳城。这座山丘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北邙,也叫做邙山。

邙山位于黄河南岸,是崤山的支脉,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城而过,依山傍水,枕山蹬河,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葬之地。从东汉时期开始,这里便成了各个朝代的王公贵族的葬地,从翠云峰顶的上清观往下看的话,甚至连那些形制年代各不相同的封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只是看着山下的秀丽景色,一名面相高古清奇,额头远高于常人的中年道士却是难以维持往日心底的平静,即使是往日一直在下属面前保持着神秘莫测的那双眼睛,现在也能看得出有一股莫名的情绪在其中涌动。

这里据说曾经是老子李耳炼丹避世的圣地,而现在主持这里的人物也依旧是道门中人,只不过并不被当前的主流道界所认可罢了。

身后,一名同样身穿道袍,面容却有些狰狞凶恶的高胖男子躬身施礼道:“师父,那位大龙头派人送信来说前来寻找徐子陵的人已经到了洛阳城,他已经暂时让那两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佛门之中,之后就要看师父的手段了。”

怒哼一声,这个看不出年龄的道人脸色又难看了三分,之前想办法骗取徐子陵的信任结果被那个小子识破已经让他颜面大失,那个根底不纯的家伙,现在也敢揶揄他了!

看着下方的游人和一名名深埋在土层中的死者,这个道人还是用深浅难明的语气说道:“我知道了,回信给上官龙,就说我明日回城之后会请他前来赴宴!”

身后的弟子领命退下,这名道人依旧站立在山崖边,眼中闪烁着晦暗难明的波动,一身精纯的内气也在不自然的向外扩散,让脚边的那些小石子也好似在颤动中漂浮起来了一般。

这股异象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这个道人就转身离去准备下山了,只是他之前站的那一片三尺见方的地面已经不复生机,连石缝中的小草也尽失绿意。

在小半个时辰之后,便有一辆豪华的马车从邙山中开出,行驶在宽阔的官道上,往来的游人和客商看到车上的标记后都恭恭敬敬的让开,这也是对现在洛阳城中能在黑白两道都混得开的大老板的尊敬。

只是在马车内,相同的人却已经换上了一张不同的脸,在气质迥异的面孔之下,不变的只有充满算计的心思。

而岳松方面,他就当真准备去把白马寺,龙门石窟和净念禅院全部去逛上一遍,一是为了观赏景色,二是在那些佛门圣地之中也可能隐藏着佛门中的高手,到时候讨论着佛法也能消磨一下时间。

对于岳松这种放松的态度,跋锋寒表示相当不能理解,这种放松的姿态也未免太过掉以轻心了,就算对那个他素未谋面的徐子陵再有信心,也不能轻松到直接去游山玩水吧?

岳松则是直接的回答道:“咱们两个在洛阳城内既没有根基,也没有人脉,就是想找人询问信息,都找不到和上官龙无关的地头蛇,甚至可以说,我们一直都在他的监视之下。

而且徐子陵的性命也不决定在我们手里,只要寇仲小子能表现出他越来越强大的实力,作为他兄弟的徐子陵自然也不会轻易失去性命,再坏的人也是为了利益才去做事。平白无故,杀了徐子陵有什么好处呢?

现在暗中的敌人也在等待,还是有些耐心吧!”

这样的解释没能说服跋锋寒,他还是选择留在了洛阳城内挑战来自于各地的高手准备打响名气,以洛阳城的交通状况和地形也不用担心被人围住群殴,岳松也就听之任之了。

白马寺乃是中原第一所佛寺,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当时是由于皇帝的一个怪梦得以建立。由于当年从天竺迎回两位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时,佛经佛像均是用白马驮来,故以白马为名。这里也算得上是中土佛教的祖庭,信佛之人,如果不前来拜谒一次的话,总也是个遗憾。

因此,岳松面前这副门庭若市的景象也就不奇怪了。乱世之中人心浮动,正是需要宗教信仰来安慰的时候,佛教思想确实比道门思想传播得更快更猛,前来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数不胜数,门口的小沙弥收香油钱数的手软,佛像前的僧人更是笑口常开。

随着人流把整个寺庙逛了一圈,岳松略有些失望的发现整个寺庙中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高手,不过些僧人的佛学水平确实是有一套,在为人解答疑难,安抚心灵方面确实是别具一格,总是能把那些想要寻求安慰的富户们说出一副大彻大悟的样子,欣然同意为白马寺再捐赠一批东西。

总的来说,这个佛教祖庭更侧重于佛教中的‘传法’一脉,至于存在着真正高手的‘修法’一脉,恐怕也不会存在于闹市中的寺庙里,倒是那个所谓的净念禅院中有可能存在相当不错的高手。

不过还是要按顺序来,还是先去龙门石窟观察一下还没有遭到破坏的佛教塑像再说吧!

雇了辆马车,跟着同去的游人们一起出城,在车上的时候,还因为对佛经一知半解的了解而受到了那些善男信女们的尊敬,岳松在觉得有些好笑的同时也在感慨着佛教的影响力,之前南北朝时期的大分裂让佛教思想得以大兴,也是为了安抚平民百姓的心灵,龙门石窟连绵数里的造像就这样得以兴建起来。

这座石窟位于洛阳南面数十里外的伊水之滨,由于该处两山相对,望之若阙,故又名伊阙,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即使是在现在这个乱世,对佛像的修建也从来没有真正停止过,就算朝廷不拨钱,靠着从民间募捐得来的资金,留守在这里的僧人们也依旧坚持着。

除了善男信女之外,文人骚客们也会在这里题字留念,将自己写出的诗文花钱请人铭刻在石壁上希望能流传后世,只是岳松随便看了三四篇之后,就有一种把自己记忆中的名篇佳作留在这里的冲动,只不过他也并没有要做一个文抄公的愿望。

站在宾阳洞的洞口处向内看去,这座在北魏时期就开始兴建的洞窟一直有人在其中维护修补,力争要把剩下的两个洞修完,而在已经修建完成的中洞之内,莲花宝盖下的释迦牟尼佛正在看着面前诚恳的信众们。

从雕刻的角度来说,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身着宽袍大袖的汉化袈裟,让人能相信这位佛陀确实离他们并不遥远。而在佛像之下也摆放着香炉和蒲团,有一个扫地僧人负责看护着这里。

岳松从来没有入庙拜神的习惯,看了一下之后便准备离开了,只是在洞外坡道的不远处,那个站立着的年老僧人让他暂时停下了脚步。

眯起双眼,岳松喃喃自语道:“这种感觉……圆满?不对,还有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