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玄幻魔法 > 衡中那一年 > 第64章 给学生终身难忘的教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4章 给学生终身难忘的教育

五月的一个周末,河北衡水中学一年一度的开放日。

校门刚一打开,上万名参观者蜂拥而至,有学生,也有家长和老师;有白发的老人,也有被父母牵着的儿童;有本地的,也有外县市乃至外省的……这所远近闻名的学校,被参观者围个水泄不通。人群中羡慕的眼神,让高二学生仝十一妹,想起自己第一次来衡中的情形。

两年前的夏天,家住偏远小村的她,悄悄踏上去衡水的汽车。“我只想去看一眼衡中,自从在一本画册上和她邂逅,那美丽的校园和不一样的学校精神,一直让我魂牵梦萦。”

辗转好几个小时来到衡中门前,望着梦想中的校园,她久久不愿意离去。当一位教师走出来询问时,这个瘦弱而腼腆的姑娘禁不住哭了,满腔的话儿就剩下了一句:“衡中……我想上衡中!”

不久前,被评为衡中“十大杰出学星”之一的仝十一妹,坐在了记者面前,一脸灿烂的阳光:“衡中改变了我,让我学到很多,我越来越喜欢这个昂扬向上的成长氛围。”

“很多学生都是这样被衡中吸引,把这里当作梦开始的地方。”衡中校长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给学生终身难忘的教育。”

教育的达成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学校教育的一切细节,都应具有育人的力量。很多时侯,教育的意图就潜藏在学校生活最常态的形式背后,而许多终身有益的素质、习惯和信念,却在不经意间悄然养成……

衡中的铃声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晨5:30,起床的铃声响起,宁静的校园顿时热闹起来。随即,5:40洗漱、整理内务;5:45,早操带队;5:50早操开始……

短短20分钟,就响了四道铃,让人不由得紧张起来。铃声伴随着学生们一天的校园生活。直到晚上10:10,晚休的铃声响过,夜色中的校园又重归于平静。

“我大致算过,一天从早到晚,铃声有六十多道。”高二学生王萌当初满怀喜悦地考入衡中,可是才一天下来,铃声让他头都大了。

六十多道,真不可思议!在这个有四千多学生的寄宿制学校里,铃声代替了基本的管理。像王萌一样,很多新生都不太适应。但他们很快体会到,这些铃声是多么重要。

铃声不是警告,而更多的是一种提醒,其中包含着许多科学管理的细节。比如,从早晨6:35到6:43每隔4分钟一道铃声,分别提醒高三、高二和高一的学生依次到食堂就餐。主管德育的王建鹏副校长向记者解释说:“学生太多了,同时就餐,食堂里太拥挤。这么一错开,就餐秩序好了,也节省了排队的时间。”

有了铃声的提醒,省去了老师太多的叮咛和催促。在保证充足睡眠的前提下,学生们的生活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你必须安排好时间,前一天睡晚了,第二天学习就会受影响。”过去有点懒散的王萌,已经习惯了学校快节奏的生活。“现在即使放假回家,我也会让每天过得很充实,妈妈看见我自己叠被子,说我整个变了个人。”

显然,铃声就像生物钟一样,培养了衡中学生自觉、自理的意识和习惯。“在衡中得论秒过,差一分都不行。”高一学生王二伟笑着说,“我的手表走时不准,我每天都得调,让它跟学校的大钟一致。”已经毕业的学生,感触更为深刻。进入北京大学深造的高雅,对衡中的铃声十分眷恋:“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庆幸再也不用这么紧张了。现在才意识到,衡中生活在我成长历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衡中的生活虽然紧张,却并不压抑,学生们响亮的、充满青春气息的口号,同样令以难忘。

“衡中的口号会让你感到震撼!”当教师们这样自豪地介绍时,记者有些纳闷,口号哪个学校没有啊,能有什么特别的呢?

第一次听到衡中的口号,是在早操时间。起床铃一响,学生们从宿舍里小跑着来到集合地点。就在这几分钟的空隙里,他们拿出书或卡片,小声读着。听到整队铃声,他们随即放下东西,迅速站整齐。

早操铃响起,各班的队伍应声启动。远看去,整个校园里,就像有几条大传送带在运行,整齐而壮观。

当“涮涮”、“涮涮”的步点声由远及近,记者惊讶地发现,眼前的队伍远非“整齐”可以形容。每班的队伍都紧凑而严密,前后排几乎贴在一起,前排学生脚刚抬起,后排学生脚就落下。一致的间距,一致的步伐,一致的速度,简直就是现代的“斯巴达克方阵”。

惊讶和赞叹还没说出口,蓦地,听见炸雷口号声在耳畔响起:

“放飞青春,勇樊高峰。”

“超越自我,挑战极限。”

“高歌猛进,勇往直前。”

“自强不息,志与天齐。”

……

各班的口号都不一样,此起彼伏的口号声如春雷滚滚。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声音都一样嘹亮,一样激越,仿佛是从胸腔里迸发出来的。

“这既是对身体的唤醒,也是一种精神激励。”王建鹏副校长对早操很重视。每天早晨5:30,他和校长张文茂都准时出现在校园里。从新生军训开始,学校就把早操当作一项特殊的教育。

一日之计在于晨!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激情澎湃的口号既是青春的铮铮誓言,也是宣**神压力的好形式。“早操是一天中最振奋人心的时刻,我用尽情的呼喊激发自信,迎接每一天。”初到衡中时,腼腆的仝十一妹怎么也张不开口,现在她已不再拘束:“听着整齐有力的步点,忍不住就有呐喊的冲动。这实际上是一种情感释放,有什么压力或愿望,都可以借口号倾吐出来。”

青春的激情,会让人永远铭记。一位外地教师来衡中参观,为眼前的情景深深感动。热泪盈眶地说:“这样的教育,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当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衡中的每一天都是这样。紧张有序的铃声与昂扬奋进的口号,两者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奠定了校园生活的独特基调。

作为一项具有滞后性效应的事业,教育的意义常在于复杂的过程,而不在简单的结果,正因此,怎样创造充满吸引力的教育过程,让学生既获得自由发展的充足机会,又懂得相互欣赏,就显得尤为重要。

衡中校园里有一个很大的“诺贝尔科学奖”展厅,陈列着百年来500位获奖科学家的生平、业绩及部分获奖者给中国青少年来信和致词。课余时间,学生们常在这里留连,感悟大师的教诲。

不过,科技巨星的光芒固然璀璨夺目,学生身边的“明星”也别有风采。在校门口的橱窗里,记者看到刚评选出的“十大杰出学星”。神采飞扬的照片和个性十足的自我介绍,吸引着过路师生的目光。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榜样的引领。与其禁止他们追逐那些歌星、影星,不如引导他们去追‘学星’。”王建鹏副校长说起评选的初衷,“身边真实生动的教育资源,往往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因此,“十大杰出学星”评选,一直是每年校园里的盛事。从学生自主申报开始,直到评选结果揭晓,历时三个多月。

从橱窗的照片中,记者认识了高一学生李紫鹏,一个健康、帅气的男孩,憨厚的笑容中透着自信。当初报名参评时,李紫鹏有些纳闷“把成绩最好的十个学生直接定为学星就行了,何必这么费事呢?”

“十大杰出学星”的评选的确挺复杂,要经过初选、复赛、决赛等好几道程序。最后还要进行竞选演讲,由全校学生代表投票。但是,学校从不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而是有意识地创设了这样一个自我展示、自我教育的舞台。

上台演讲以前,李紫鹏仔细思忖着:“怎样才能激起大家共鸣呢?只说学习成绩显然太苍白无力。”这时侯,他感触最深的,是近一年来的丰厚收获。在衡中,过去很懒散的他变得积极;每天的跑操让他变得结实而有激情;在社团活动中,他锻炼了表达能力;担任班长,使他的组织能力极大提高……”衡中改变了我,这样的成长体验也是衡中学生共有的。”李紫鹏迫切地想把这种感受倾诉出来。

他成功了,台下同学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既是对他的认可,也表达了对衡中生活一致的喜爱。“学星,不是简单的学习之星,而是全面发展的学生中的明星。”切身经历使李紫鹏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样的活动也对更多学生产生莫大的激励。另一位高一女生王萌,就是由一位“追星族”变成校园“明星”的。“入学时看到橱窗里上一届学星的介绍,让我特别羡慕。”王萌很想知道成为“学星”是什么滋味。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王萌终于也站到了“十大杰出学星”的演讲台上。那一刻,她想到了冰心的一句诗:“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美丽,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台下如潮的掌声让王萌的眼睛湿润了:“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情景。在衡中,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努力去成为明星。”

成为“学星”,得到全校学生的掌声和仰慕,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信心。比起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生的成就也许微不足道,但这份成功体验,同样会伴随他们终生,走向更大的辉煌。

因此,学校努力创造更多的机会,使更多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走进教学楼,一块醒目的宣传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奉献之星”——248班尹金喜。他朴实正直,乐于助人,责任心强。课间看到黑板还未擦,他会主动擦干净;讲桌上的课程表破了,他重抄一张贴上去;为了省电,他常在晚自习后拔掉饮水机开关……

简短的介绍,让人们了解了一位爱校如家的学生。各年级的教学楼中,都有一块这样的黑板。“这是最近一期的‘每周之星’,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学习,都可能当选,有希望之星、奋斗之星、纪律之星、奉献之星、惜时之星……”王建鹏副校长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

这不正是一种有意义的同伴教育吗?多元的评价标准,给学生更多展示的舞台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教育生活多是由许多看似不经意的小事构成的。而教育的作用以及科学的育人理念,就是通过这些小事显现出来。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常常从关注小事入手,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现在的中学生其实很孤独,既缺乏被了解,又不愿跟长辈沟通。很多学生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可宁愿看电视也不陪父母说话。”高一年级德育调研员信金焕老师希望从沟通入手,密切家校之间的配合。为此,信老师决定召开一次特别的班会。

“我们要请家长一起来开班会,黑板上写什么好呢?”在班会课前,信老师问学生们。

“就写‘欢迎家长来到我班开会’好了。”学生们不太积极。

“太俗套了,你们想想,该怎样表达对父母的情感。”信老师让学生来确定班会的主题,还让每人给学长写一封信。“学生不是不爱父母,只是很少表达。”她想给这些孩子创造表达爱意的机会。

经过周密安排,班会课如期举行。让信老师很满意的是,学生们在黑板上写的两个大字是“懂你”,很贴切地表达了班会的主题。

教室里多了几十位家长,显得很拥挤。信老师说:“学生可以坐在家长腿上。”很多学生照着做了,少数一些感到害羞,就站在家长身后。“孩子长大以后,跟父母的肢体接触很少。重新回到父母的怀抱,对他们的心灵肯定有很大触动。”信老师有意这样安排。

空气里悄然融入无限的亲情。在歌曲《懂你》的动人旋律中,家长们拿到了学生们写的信。信老师还将其中一些话显示在屏幕上:

“您两鬓白发是我成长的证明,我希望用快乐抚平您的皱纹。”

“妈妈,平生第一次对您说:‘我爱你!’请原谅我的不懂事。”

“感谢您无怨的付出,恩情似海永不忘。”

……

这一刻,父母眼角的泪花和读信时颤抖的手,让学生们体验到久违的感动。

学生和家长互诉心声,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愿望,心灵渐渐贴近。在这融洽的气氛中,信老师也向家长提出希望:“关心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疼爱孩子,更要舍得锻炼孩子”;“关爱孩子,更要关爱孩子成长的班级和学校”……

过去,学生们觉得跟父母无法沟通,他们总结了“打电话三部曲”,“今天吃什么了?”“天气冷不冷(或热不热)?”“最近学习怎么样?”父母总是习惯于问这样三个问题。

高二学生池璐妍有过一次尴尬的经历:“有一天,我情绪特别低落,想找父母倾诉一番。谁知父母拿起电话,依旧是这‘三部曲’,我都不知说什么好了。草草说了两句,放下电话,眼泪顿时涌了出来。”

在老师们的引导下,书信成了一种更好的沟通方式。“记得第一次给父母写信,很快收到了父母的回信。”池璐妍至今清楚地记得父母回信中的话:“璐璐,爸妈很感动。我们不要求你回报什么,只希望你过得快乐。父妈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现在和父母通信已经成了很多学生的习惯。”池璐妍说,“我又找回小时侯跟父母那种亲密的感觉,彼此就像朋友一样。”

在改善家校之间沟通方式的同时,教师们更多的是以朋友式的倾听和引导,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有一次,年轻的班主任张华正在办公室里备课。任课教师押着一位学生进来,生气地说,学生在课堂上故意捣乱,还顶撞老师差点儿打起来。

“我一看,学生似乎也很生气。这时侯跟他谈话,他的抵触情绪肯定很大。”张老师想了想,。平静地对学生说:“你看你,气都喘不匀呢。你先坐下来平静五分钟咱们再来谈话。”

几分钟后,学生明显冷静了许多。张老师说:“好吧,你先说说,老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学生一肚子的委屈,说自己并无恶意的发言被老师说成故意捣乱,难堪的他忍不住跟教师顶撞上了。

“嗯,老师是有不对,我可以让他向你道歉。但反过来想想,你又有哪些做得不合适的地方呢?”张老师这才把问题转到学生身上。

心里的委屈已经发泄过了,学生恢复了理智:“当时课堂秩序很乱,老师有些生气,而我的表现也太过分,不该那么冲动。”

张老师没有更多地批评学生:“对这件事你不妨反思一下,自己平时在性格或行为上,有哪些不足呢?”“老师,我有时侯性格太急躁,稍有不快就想发泄出来。”学生很真诚地剖析自己。

张老师给了学生一些建议,然后对他说:“这件事就由你自己去解决吧,你只把结果告诉我。”学生愉快地接受了。他诚恳地向任课教师道了歉,还主动要求在班上公开检讨,消除不良影响。

衡中的教师深知:“细节决定成败。”对这些细节的关注,恰恰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

好的道德教育,应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用富有生命力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活动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多元的教育意图。这样的教育,才会让学生获得心灵的震撼,久久不能忘怀。

在离衡中几十华里外,有一片方圆数百里的大湖,叫做衡水湖。夏季一到,水草丰美,百鸟争鸣。

衡水湖是衡中人心中的圣地。每年五月,学校都组织高一学生进行一次远足,目的地就选在衡水湖。往返80华里的路,要走一天。

“印象太深刻了!”高一学生邵洪浩还带着远足归来的激动,“我以前最多跑过5000米,从未走过那么长的路。”的确,对习惯了现代交通工具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次莫大的考验。

除了体力的考验以外,更多的还是意志的磨炼。远足前,老师都会让学生们读一篇文章——《中日夏令营业员里的较量》。文中对两国少年之间巨大反差的描写,既引人深思,又催人奋发。

“前方是我的目标,坚持是我的承诺,铸我坚强意志,树我中华雄风……”远足誓师大会上,一千多名学生齐声宣誓。铿锵的誓词,激荡起年轻的热情。

踏着清晨的阳光,远足开始了。校长张文茂身先士卒地走在队伍前列,载着校医的救护车在最后压阵。学生们高举着旗帜,唱着歌,喊着口号,显得很是兴奋、轻松。有的还背着吉他,边走边弹唱。

可走着走着,滋味就不一样了。太阳升高了,火辣辣地照着。脚上起了泡,有的都磨破了。渐渐地,歌声和口号声都低下去了,连不大的背包也成了学生的累赘。出发前每人带了三瓶矿泉水走了不到一半,邵洪浩已经喝了两瓶多。“这时侯才深切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泉啊!”

尽管如此,没有一个学生肯放弃。除了少数几个因为中暑被迫上车外,其他的人都咬牙坚持着。

行百里者半九十。一位胖胖的男生撑不住了,一屁股坐到地上。这时侯,两个大个子男生赶上来挽着他继续走。

“要不让我上车吧。”胖男生不忍心麻烦同学,想放弃。

“别泄气,咱们班不能有一个掉队。”大个子男生一边说着,一边把自己已经不多的水递给了胖男生。邵洪浩在旁边乱弹着吉他,转移着他们的注意力。班主任走过来,也给他们几个鼓劲。

当一大片碧绿的湖水终于呈现在眼前时,所有人都欢呼起来。那一刻,80华里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被赋予了一种形而上的意义。“我们宣了誓,就一定要走完,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承诺。”邵洪浩显得很严肃,“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人在面临困难时必须坚强。”

正因此,尽管少数人表示担心和反对,这项看似有些“残酷”的活动,多年来却从未间断。学校也极为重视,不仅周密安排,而且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全程参与。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为这一传统活动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每一年的远足都确定了不同的主题。今年的主题是“绿色·人文”,学生们打出“以我举手之劳,净我秀丽河山”的标语,每人一个塑料袋,既盛放自己的生活垃圾,也把沿途看到的垃圾废料一一捡起。

如今,每一届新生入学,都迫不及待地盼着远足。他们说,经历了远足,才算是合格的衡中人。

很显然,远足是学生们心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伴随他们以更坚强的心态、更振奋的激情去走更长的路。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示范和引领,因此,学校应成为一片道德的净土,一个“精神特区”。这就要求教师用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精神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为改革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受此启发,在十年前,衡水中学观点鲜明地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一个“精神特区”。

显然,“精神特区”是凸显的,是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引领和示范。张文茂校长深情地说:“我们希望以教师的高尚师德,去影响和解决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种种文化与道德冲突,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学会道德判断,进而自然生成正确的人生信仰。”

构建“精神特区”,衡中人首先着眼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在管理上,张文茂最看重的是“责任”二字。一方面,学校领导做好表率,要求教师们做到的,领导首先要做到。另一方面,“要职务,不要荣誉”,是学校对领导班子的一贯要求。多年来,无论是“全国优秀教师”这样的国家级荣誉,还是特级教师评聘指标,学校领导都毫不吝啬地让给一线教师。有人觉得太不可思议,张文茂则认为是理所当然:“指标太少,够标准的教师又太多。校长不上课,如果还要占一个指标,会影响教师积极性。”

工作头绪繁多,最难做到的是“一碗水端平”,衡中依靠的是严格而科学的制度。多年来新生入学,都是电脑分班,从未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任意调班。去年,邻居家的一个学生违反了校纪,亲戚朋友多方说情,张文茂只有一句话:“要想不按制度办,除非我不当校长。”

张文茂深知,构建“精神特区”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他希望在校领导以人格影响教师的同时,教师也能用高尚人格去影响学生。

“临来衡中以前,有人劝我要学圆滑一点。但在这里,我发现自己既做不到,也没必要这么做。”高三年级德育调研员国列通几年前调到衡中。他长长的黑脸膛和紧闭的嘴角,咋一看让学生有些害怕。但相处久了,学生们才发现,老师有一颗多么深爱学生的心。

一天下午学校的例会开到很晚。一散会,国老师习惯性地先到教室去看看,晚自习还没开始,学生都在教室里端坐着。

“这么快都吃完饭了?”国老师很奇怪。

“老师,我们还没吃呢,等您来开会。”原来,每次例会结束,国老师要在班里做一些传达。他没有散会,学生就一直等着。

看看表,已经过了食堂的晚饭时间。国老师匆匆跑回家,把正在吃饭的妻子叫出来:“你先别吃了,我的孩子们都还没吃呢。”他用摩托车带着妻子上街去。因为心急,一不小心拐进路旁的灌木丛。

晚自习下课时,国老师把一箱蛋糕摆到讲台上:“同学们,这是老师给大家买的晚饭,各宿舍长来领回去赶紧吃了,别影响晚休。”

学生们很感动,而国老师则内疚地说:“这是老师的一点心意。”一向不苟言笑的“老师”竟然如此体贴,很多学生都掉泪了,他们自豪地对外班学生说:“看,这是‘老班’给我们买的晚饭。”

在衡中,有许多像国老师这样既敬业,又热爱学生的教师。

教师王玉英和丈夫都在衡中工作,独生女儿要去北京参加美术特长生考试。学生们听说了,都想让王老师请假去陪女儿。

“老师,你就去吧,我们这两天自学。”学生们央求道。

“不行,高三这么关键,课哪能耽误。”王老师不答应。

学生们又请班主任劝说,王老师还是婉言谢绝:“女儿说自己能行,不用我陪。”就这样,女儿考试那两天,王老师和丈夫都照常工作,只是用手机短信来鼓励女儿。看到女儿回短信说,已经考完了,成绩不错,只是觉得很累,王老师躲在办公室里悄悄地哭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们对学生、对教育事业那份深沉的爱与崇高的责任感是构建“精神特区”的重要支柱,也是学生精神成长道路上的有力感召。

在衡中的校园网上,记者看到一位学生充满感情的话语:

衡中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每天都能进步,每天都很丰富,不会枯燥和烦闷,只有充实与满足。我们就像幼苗,饱吸水分,一天天茁壮成长起来,我们的心跳更有力了,信念更坚定了,志向更高远了……

的确,在短暂的采记中,衡中的每一天都让人由衷地感动。在这里,无论是和风细雨般的习惯熏染,还是大气磅礴的理想锻造,都以富有感染力与亲和力的形式,直指学生的心灵。正如校长张文茂所言“只有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使人终身难忘。”

究竟什么才是终身难忘的教育?是把目光单纯地投注于分数、排名和升学率,殚精竭虑地只为给学生争得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是以更深远的眼光,摆脱功利的羁绊,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行为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为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基。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难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但毫无疑问,多年以来,在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一贯坚持中,在对教育细节、过程和小事的特别关注中,在对“精神特区”的诠释和探索中,衡水中学给出了一份既有独特魅力、又不乏启示性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