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酒旗 > 第一百二十章 燕云十六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公元971年四月,春雨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正是新燕筑巢,莺飞草长的时节。

可此时的河北诸地,宋军密集动作,从河北到河内,河东,延州,银州,一直到河西。整个大宋北方的所有边镇都在调兵遣将,集结人马。因为四月刚开头,大辽皇帝耶律贤,派宰执韩德让为中军节制,命宗室耶律休哥为南院大王,集结草原十万骑兵,挥师南下。

辽国这般大动干戈,要求很简单——他们要大宋归还燕云十六州中当年被郭威打下的幽州和瀛州。

大宋君臣听了很懵逼,我还没找你要其他十四个州呢,你居然跑来要这两个州?莫不是草原上放羊放傻了?

两国民众群情激愤,纷纷要求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加上大宋内部朝局动荡。而辽国平定了高丽,解决了后顾之忧,没道理不落井下石。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和领土上的争执?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这还得从灭掉大唐王朝的后梁说起。

“燕云十六州”是个地理名词,具体是指幽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新州、妫州、儒州、武州、蔚州、云州、应州、寰州、朔州。燕云十六州的地势非常险要,本身就是抵御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华北地区向来以平原为主,横亘在其两侧的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山脉,成为了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难于逾越的障碍。这巍峨险峻的山脉俨然构筑了燕云地区在战略上抵御北方铁骑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线。

在山脉之下,更是有着桑干河和巨马河这两条河流作为抵御游牧民族铁骑的第二道天然防线。事实上河流在战争当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预估的。在中国古代,江河沼泽特别是河流常成为拒敌于外的防御屏障。在那个以刀枪弓箭为主要武器的冷兵器时代,利用江河设防是战争双方常用的御敌办法。

在宋朝之前的封建王朝,就是依托了燕云十六州巍峨险峻的山脉、川流不息的河流以及雄伟壮丽的长城这三道防线抵御住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自秦朝起,大汉,曹魏,隋唐莫不如是。正是依靠着这里,他们才能抵挡草原民族的凶猛攻势,慢慢积攒力量,最终反击。某种意义上来说,霍去病,卫青,李广,张辽,韩擒虎,李靖这些中原王朝的名将都是沾了这些北方屏障的光,才能青史留名。

从来都是时势造英雄,地势也一样。

后梁朱温灭掉唐朝之后,占据了中原,但他的大梁只是名义上的朝廷,四周强敌环饲,关中的李茂贞,江南的杨行密,还有河东的沙陀人李克用,个个都不是好惹的。后来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灭了朱家的后梁,建立了后唐。

李存勖有个养子叫李嗣源,李嗣源有个女婿,叫石敬瑭。

在唐月轻的那个时代,有一部动漫特别火——《画江湖之不良人》,讲得就是这个时期的故事,幻音坊的老大李茂贞,通文馆的李嗣源,便是以这个时期的军阀为雏形设计的。不过真实的历史可没有动漫里那么侠骨柔情,而是尸横遍野,白骨累累。

石敬瑭本来也就是个普通的乱世枭雄,左不过是个留下姓名的皇帝,但他干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这件事让他千古留名。这也就是李世民已经挂了,不然非得从昭陵冲出来拍死石敬瑭。

事情是这样的,石敬瑭自从娶了李嗣源的女儿后,便官运亨通,加上他凶残好战,屡立军功,深的李存勖信任,这些人以武治国,最终灭了后梁。这个过程中石敬瑭协助李存勖擒拿了后梁名将王彦章,名声初显。

顺便说一句,这个李存勖还有个爱好,喜欢唱戏。这也无可厚非,谁没有点爱好?比起喜欢征集天下美女入宫的隋炀帝,建造阿房宫的秦始皇,还有喜欢炼丹修仙的汉武帝,这个爱好实在不算个事。

问题是,李存勖太喜欢唱戏了,爱屋及乌,也喜欢手下这帮戏子。于是大手一挥,封官赏爵!

这些戏子穿着名贵的衣服,出入都有仆人婢女跟随服侍,有的甚至位列三公,他们也不屑给平民和百官演出,心态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觉得高人一等,不事生产,大肆圈地,戏子之间也相互攻击,甚至闹出大戏子买凶杀害比自己唱的好的民间戏子。后唐朝政混乱不堪。

民间也乱了,平民百姓但凡家里儿女有声音好的,都不送去读书识字,甚至不去种田,而是送进戏班子教导,只盼着有一日,一曲动京城,一唱搏君心。

皇帝喜欢,那就让这他们呗,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一个深得李存勖喜欢的大戏子,不知是飘了还是怎的,强行绑了一位边镇重将的妻子,带回府中,第二日,只从后门拖出一具衣不蔽体的尸首。

这下捅了马蜂窝,底下的文武百官不干了,老子幸幸苦苦拼了命给你打天下,熬夜给你治国家,到头来被一帮戏子骑在头上拉屎撒尿?那名妻子被害的将领率兵围住大戏子的府邸,万箭齐发,四处纵火,将那座府邸烧成了白地。

平整的白地。

李存勖大怒,命令御林军抓住这个将领,将其斩杀在菜市口。这件事,彻底寒了百官的心。

同光四年,赵在礼兵变魏博镇,也就是唐月轻崛起的大名府。朝廷派遣元行钦去招降而未成功,大家议论纷纷,认为除了李嗣源,旁人都不能招降赵在礼,李存勖于是任李嗣源为统帅,派去镇压,但到了魏州时,李嗣源自己的军队也发生了兵变,请求李嗣源在河北称帝。从这件事里可以看出,李存勖有多么得不得人心。

李嗣源对李存勖没有二心,接受了霍彦威的劝谏,这时就想只身回去向李存勖言明真情。石敬瑭极力反对他这种不明智的做法,他说:“岂有在外领兵,军队发生兵变后,其主将却没事的道理?况且犹豫不决是兵家大忌,不如趁势迅速南下。我愿领骑兵三千先去攻下汴州,这是得天下的要害之处。得之则大事可成。”

李嗣源这才醒悟过来,立即派他领兵先行,自己随后跟进。石敬瑭在黎阳渡过黄河,占领汴州。等到李嗣源进入汴城,李存勖也亲自率领军队到达离汴城五里路的西北部,他登上高城叹息说:“我不能成就大事了!”因此跟随庄宗的士兵大量溃散,前来归顺李嗣源。李嗣源马上派遣石敬瑭率领士兵担任前锋,奔赴汜水关,不多久,后唐庄宗李存勖,被手下文武百官率兵造反,内乱而亡。同月,李嗣源进入了洛阳称帝,成为了后唐明宗。

在这样的大环境和自己的奋斗下,石敬瑭从一个小人物变成了从龙之臣,天子驸马。奉命节制陕州。

陕州是哪里?关陇秦地。

巍峨的长安城,就屹立在这里,天下第一的秦地汉都,千年的关陇世家,就这样握在了石敬瑭手里。

长兴四年,也就是公元933年,秦王李从荣上奏北方契丹、吐浑、突厥犯边,需要一名大将统帅边军,众臣认为只有石敬瑭和康义诚能够担当。石敬瑭本来就不愿做禁军副帅,自愿北上。

于是明宗加封石敬瑭兼任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另兼职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地军队蕃汉马步军总管,改赐“竭忠匡运宁国功臣”名号,他又掌握了河东这块后唐起源地区的军政大权。有一天在中兴殿宴饮,石敬瑭捧杯为明宗祝寿,趁便上奏说“:我虽微小怯懦,想到边陲大事,岂能不竭力尽忠,只是我远离京都,长久见不到皇上,不能随时申报。”

这件事后,石敬瑭深的李嗣源之心,从此不再疑虑,一切都交付给他。这时候的石敬瑭,确实是忠君爱国,镇守边关,兢兢业业。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李嗣源死了。

新上任的李从厚对父亲李嗣源的前朝旧臣一个个的诛杀撤换,搞完了朝廷,开始搞地方。朝廷的搞搞也就算了,都是笼子里的鸡鸭,没什么的。可能在这样的乱世中镇守地方的,哪个不是虎豹豺狼?就能这样任你揉圆搓扁?

李嗣源的另一个儿子李从珂直接起兵造反,李从厚派石敬瑭去收拾,想要以地方灭地方,坐山观虎斗。结果石敬瑭直接投靠了李从珂。他忠心耿耿的是李嗣源,至于他的儿子们……谁当皇帝不是当呢?

李从珂继位以后,任石敬瑭为太原节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虽然石敬瑭帮他除掉了李从厚这个后患,但并没有信任他,反而将石敬瑭当成最大的威胁来对待。想尽办法要将他调离河东这块根据地。在石敬瑭到首都参加完李嗣源的葬礼之后,也不敢提出要回去,害怕李从珂起疑心,所以整天愁眉不展,再加上他当时有病,最后竟瘦得皮包骨,不像个人样。妻子李氏赶忙向母亲曹太后求情,让李从珂放石敬瑭回去。李从珂虽然不是曹太后的亲生儿子,但曹太后从小对他如同亲生一样,又见石敬瑭病成这样,估计难以构成什么威胁,于是就顺水推舟做个人情,让石敬瑭回到了河东。

放虎归山。

李从珂放他回去后就后悔了,不断派人招石敬瑭回京,石敬瑭每次都称病不能远行。李从珂又派人来接替石敬瑭,都被石敬瑭软禁起来。有一个刚直不阿,一见石敬瑭要软禁自己,拔刀自卫,被石敬瑭手下人直接诛杀。

脸面撕破了,也就不装了。

李从珂命张敬达领兵攻打太原。安重荣、安元信、安审信,张万迪四处围攻石敬瑭,形势万分危急。

石敬瑭见兵临城下,自己又力量不足,就计划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并向其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石敬瑭手下一个叫刘知远的大将认为条件太屈辱,没有必要许诺这么多,但石敬瑭在桑维瀚的支持下一意孤行。这个刘知远,也不是简单人物,他后来灭掉了石敬瑭的后晋,建立了后汉。现在的北汉刘继元,便是他的后代。

言归正传,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领兵从雁门关南下来救石敬瑭,最后偷袭大败后唐军队,杀死一万多人。公元936年。也是后晋天福元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

这是莫大的屈辱,从来都是中原王朝册封草原民族称王称帝,第一次出现了草原帝国册封中原王朝称帝。而且册封的还是背主求荣之辈!

正是这件事,让刘知远愤狠难平,对此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刘知远又羞又愧: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他愤恨到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中原从此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失去了战马的重要产地,失去了北方巨大的天然屏障。失去了百年安定。

石敬瑭虽然凭借不要脸的本事得到了契丹援助,灭了后唐做上皇位,可日子并没有好起来,反而越过越难过。

他虽然尽力安抚藩镇,但藩镇没有一个服气的,尤其耻于臣服契丹。大家打来打去,都是上邦之间的问题,哪怕是个乞丐做皇帝,也比臣服契丹要让人服气的多。

大同节度使判官吴峦,闭城不受契丹命。应州指挥使郭崇威,率兵挺身南归。

公元937年,天雄节度使范廷光在魏州起兵造反,石敬瑭令东都巡检张从宾讨伐,但张从宾不但没有平叛,反而和范廷光一同造反。渭州也发生兵变。第二年,契丹改国号“大辽”。侍卫将军杨光远自恃重兵,干预朝政,屡有抗奏。石敬瑭只能服从他。公元940年,杨光远擅杀范廷光,石敬瑭因畏惧杨光远,以致不敢法问。后晋走上了后梁的老路,名义上是朝廷,实际上却军阀混战。

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并表示与契丹决一死战。石敬瑭发兵斩了安重荣,并将他的头送与契丹。

后来,石敬瑭在忧愤交加中死去。他一生都没有丢下“儿皇帝”这顶帽子,反倒是他儿子石重贵还算有点气节,两次出兵同契丹开战,为的就是洗刷耻辱。但还是无济于事。直到郭威率兵夺取了瀛州,柴荣率兵夺取了幽州,才算赢回了一点点华夏民族的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