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酒旗 > 第一百五十八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涟在峨眉山巅修葺了寺庙,不遗余力的教导凌云,这成为了她的生活乐趣之一,也渐渐淡化了心中的红尘执念。而唐月轻和周围人的日子则平淡了下来,一切都似乎回到了西陵渡口一般,恬静,惬意。

朝堂之上,赵老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为了宣扬大宋一统天下的功德,命李昉﹑扈蒙﹑李穆、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十二人编纂一本本朝总记,以供后人瞻仰。

以前赵老二跟随赵老大至西京,张齐贤献十策:下并汾,富民,封建,敦孝悌,举贤,太学,籍田,选良吏,惩奸,谨刑。

等到回来之后。先皇对赵老二说:“我至西京,惟得一张齐贤,汝异时可用自辅。”于是张齐贤举进士,赵老二本来想给他高位,这样能够定策的人物起于微末,若是能让他死心塌地,就多了一条臂膀,可有司把他的名字放在数十人后,赵老二不悦,召进士尽第二等还有九经凡一百三十人,把他们的名字都放在一起,和张齐贤并立。

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唐月轻嗅到浓浓的斗争气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如果说哪些有司无人授意就敢违背皇帝的心思,唐月轻打死都不信。而能让他们和皇帝对着干的,只有宰相有这个实力。

之前的皇位争夺中,世家和皇权进行了激烈的较量,赵普和他背后的势力看似退却臣服,实际上却做了渔翁得利的好事,如今三分已破,世家门阀要么随曹彬潘美一样归顺皇帝,要么身死家亡,但还有为数不少的,投入赵普的势力下。形成了两个对立面。

赵老二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其幕府成员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前朝的大臣。此外,赵老二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解决完政治,赵老二又马不停蹄的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太平兴国年间第一次科举就比赵老大时代最多的数字猛增了两倍多。科举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这也方便了城纪书院的人进入官场,唐月轻的势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在国事上,赵老二听从了卢多逊的建议,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以曹彬,潘美,唐月轻为首的武将官员纷纷退让,顺应赵老二的意思。

唐月轻向赵老二建议,将禁军,厢军淘汰下来的武器打包在一起,运到蓬莱,调钱二十万贯,粮五万石,由江南巨大的海船运到高丽,再转运渤海,资助当地的反叛势力,和他们约定一起攻击辽国,这些人都是当年被耶律阿保机攻打镇压的土人之后,民风彪悍,本就不服契丹统治,不过是摄于威势,又没有钱粮,才屈辱称臣。前些年大宋攻打江南时,辽国皇帝耶律贤派兵镇压他们,杀死许多当地民众,大宋送来钱粮兵器,一点火星子落在这些干柴烈火上,瞬间就点燃了,这些地区纷纷揭竿而起,又一次叛乱。

大宋这么做,一是为了给辽国添堵,二是为了让辽国无瑕南顾,从而保证刘廷让北征刘继元顺利。

赵老二时常翻阅唐月轻的《明月集》,臣子们劝谏说道:“陛下乃是天子,如此对臣子推崇备至,不利于国家体统。”

赵老二回应他们说:“贤能的人写的书,要多多阅读,贤王年纪虽不如朕,本事却比朕大,况且《明月集》是一本文学作品,皇帝也有自己的喜好。”

臣子们都觉得大宋天子去看唐月轻的书,实在是太不像话,臣然唐月轻确实有几分本事。可要是官家这么推崇他,他要是生出骄纵之心,本就是年少得志,就更不知道要狂成什么样了。于是他们换了一个方法劝谏。

他们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书太辛苦了,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经常去看,以免过度劳神。可是,赵老二却回答说:“朕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朕并不觉得劳神。”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误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常对左右的人说:“开卷有益”。意思就是说,只要打开书本,就一定是有用的。

这件事也是赵老二和底下臣子们之间的较量,情况很简单,但原因很复杂。赵老二的威望,终究没有先皇高,他又是一贯在政事钻研,对军事并不熟悉。而放眼大宋,作战定策最厉害的,无非曹彬,潘美,唐月轻和李继隆。他们不单单是打仗厉害,更重要的事他们还有巨大的军事力量圈子支持。单单拿唐月轻来说,如果想一件战事顺利,登临意可以为唐月轻保驾护航,解决粮草运输,衣服,兵器,马匹,铁,盐。而威戎军,还有这一路聚集在他手下的将领们,都能为他所用。而且唐月轻还能在朝堂上谋取朝廷支持,地方官吏也会配合。

曹彬,潘美,李继隆都是如此,甚至他们的势力比唐月轻底蕴更加深厚,更加稳固。

打仗,不是只会调兵遣将,冲锋陷阵这么简单。而文官们没有威望压住武将,武将却有能力压住文官。虽然赵老二也不像这些武将们手握重权,但平衡之道,他也清楚。压的太狠,为了生存,他们要是低人一等,归顺文官,那就麻烦大了。

这次的“开卷有益”,就是给全天下的武将看的,皇帝不是对你们忌惮和怀疑,而是要你们听话。

而为了笼络人心,赵老二也是非常善于宣传自己的形象,孔守正是禁军殿前都虞侯。有一天,在北园侍候赵老二宴饮时。孔守正喝的大醉,一喝醉,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与另一个二货王荣在赵老二面前议论边塞战功的事,两个人意见不合,一时忿怒就争吵起来,御前失态。

唐月轻听说了这件事,虽然不清楚当时是什么情况,但估计吐沫星子飞溅都是轻的。

后来左右侍臣请求把他们交付官吏处置,赵老二不许他们这么做。

第二天,醒过来的两个人一起到殿廷请罪。赵老二说:“朕当时也喝得大醉,不记得发生过什么事了。”于是两个人感恩戴德,在这以后忠心耿耿。

归根结底,是赵老二根基有些浅薄,再加上大宋刚刚建立,五代以来频繁叛乱的老规矩刚刚遏制,他需要很稳重小心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这也是赵老大不传子而传他的原因。

城府颇深的赵老二,都有些心力憔悴,要是换了燕王,底下人估计能把他哄着卖了。那样的话,恐怕就不是五代,宋也会称为第六代。所幸的事,这样的事终究没有发生。

随着赵老二地位渐渐稳固,另一个庞然大物出现在大宋。这是每个王朝挥之不去的梦魇,是小心小心再小心,依然还是会出了岔子的死结。

外戚。

赵老大的外戚宋家,差点软禁他号令天下,而赵老二的外戚更不得了。

赵老二做晋王时,有过两任妻子,都病逝了。而第三任王妃,随着赵老二登基称帝,也变成了皇后。

皇后姓李。

李继隆的李,李处耘的李。大宋现在的皇后,是李处耘的女儿,李继隆的妹妹。李继隆手握西北兵权已经快十年。十年!

这是大宋立国以来,唯一一个一直镇守一个地方的特例。即便是唐月轻,先在淮南,再到西川,再到西北,永远不会在一个地方呆太久,这是大宋的国策,如果没有战事,将领不能呆三年不挪窝,否则就有拥兵自重的嫌疑。

事实上不止唐月轻,整个大宋都是如此,唯有西北是例外,因为西北除了李家,谁都处理不好。没有了李继隆,唐月轻也不一定能解决西北问题。

西北多民族混杂的情况,本就极其复杂,又夹在辽国和吐蕃中间,鱼龙混杂,虽然置于大宋下辖,却是最不稳定两个的地区之一,另一个是河北。

陇西李家,扎根西北千年,无论是李处耘还是李继隆,都有熟悉当地和统御的能力,这就是他们永镇西北的重要原因。这一情况,直到几十年后才会被打破。那又是后话了。

赵老二对这个大舅哥其实并不放心,但是能用他作为后盾,震慑那些不安分的节镇,也是个不错选择。最重要的是,拉拢一批,打击另一批,这是先皇留下的计策。用唐月轻对付赵普,用李继隆对付曹彬潘美,文武都分两大阵营,底下争斗,上面才能安稳。

算起来,唐月轻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算文人还是武将,姑且算是儒将吧。唐月轻背后的势力其实远比李继隆强的多,但是不能显露出来。他的岳家是高怀德。高怀德是谁?后周时期随先皇起兵的人。

而他的那些兄弟们听起来也不过如此,都是些平平无奇的人,但是一想到他们的父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意思就是说,唐月轻的背后,站着被杯酒释兵权的那些宿将的势力。兵权是卸下了,可势力不是一块牌子,一块军印能分的开的。高怀德,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等等等等,哪一个不是当年和赵普,官家平起平坐的人物?

这还不算楚昭铺,苗训那些人……

这,就是唐月轻能和赵普,大宋第一宰执斗争的底气。

再说说刘廷让征讨的北汉。此时的北汉,已经不是当初李克用,刘知远,石敬瑭等人赖以雄踞天下的龙兴之地了,如今的北汉地瘠民贫、国小财乏,再加上近年来干旱,收入颇乏。宰相的月俸从后梁时的两百缗,减为一百缗,节度使更可怜,只有三十缗,其余官员只是略有津贴,这怎么搞?当官连肚子都吃不饱,还当什么?于是,大多数官吏贪污钱粮、勒索百姓,国内很少有廉洁的官吏,再加上这些年与大宋的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刘继元强征十七岁以上男子为兵,没有了劳动力,田园荒芜,人烟稀少。这还不算,还要每年给辽国交保护费,官吏滥征赋税以输贡辽,这中间又有许多人加价,弄的民怨沸腾,人民被迫逃亡以避战乱和苛敛。人口越来越少,钱越来越少,需要的收入却越来越多。

刘继元统治下的北汉,已经是只有进的气,没有出的气了。如果不是还有杨业威慑着,恐怕晋地百姓早就投靠大宋了。

辽国不拿他们当自己人,只想让他们替辽国抵挡大宋入侵,还想从他们这里搜刮利益,并没有将晋地太原府纳入本土的想法,更别说当做自己人。

大宋想把他们当做自己人,但是晋地的世家和皇帝又不愿意。一来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在太原府我们是人上人,去了大宋要低眉顺眼,直惯了的腰弯不下来,也不愿意受气。反正他们打了那么多年,也没有见打进晋阳城。二来是因为,无论投降大宋,还是依附大辽,他们都是双方交战的地点,没什么不一样的,现在北汉朝堂上的重臣,因为依附辽国的政策,所以无一例外家产都在北边,如果投降大宋,就不是在南边和大宋打,而是在北边和大辽打了,这会眼中损害他们的利益。可是搬到晋阳城他们也不愿意,怕宋军抢劫,土主老财的心理,让他们只能一拖再拖。

他们想拖,大宋可不想。

卷土重来的刘廷让,率领大军从河内北上,一路往杨业驻扎的长州赶了过来。气势汹汹。

刘廷让没有压力,只想大败杨业。可杨业压力很大,因为他不光要对付刘廷让,还有西边的李继隆,东边的呼延赞。